2016’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地理(四)(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是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沟内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下限的海拔约2850米。沟内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泉和温泉,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据此回答1~2题。1.海螺沟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冰川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低B.沟内封闭,光照弱C.位于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D.地处阴坡,气温低C【解析】海螺沟冰川位于贡嘎山东坡,处于东南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补给量大,冰体的温度较高,向低处运动速度较快,冰川分布的海拔低,冰舌有时还能深入森林带内。2.近几十年来,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A.全球气候变化B.植被破坏,降水减少C.温泉、沸泉大量融化冰川D.极端寒冷天气增多A【解析】冰川下限的高低取决于冰雪的补给量与消耗量的动态平衡。气温高,冰雪的蒸发量和消融量大,雪线上升,反之雪线下降。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河所处地区降水差异大B.入海水流速度减缓,甲河河口形成较大的三角洲C.图示季节,乙河上、中、下游水量都在减小D.甲、乙两河从上游至下游,植被类型完全一致A【解析】读图判断图示区域为非洲,甲为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乙为尼日尔河,位于草原、荒漠区,降水少。甲、乙两河所处地区降水差异大,A对。甲河河口入海水流速度快,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B错。图示季节,乙河上、下游水量是增加的,中游水量在减小,C错。乙河从上游至下游,植被类型不一致,D错。4.据专家预测,丙湖几十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该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有()①围湖造田②植被破坏③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④气候趋于干旱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B【解析】读图分析,丙湖位于热带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带,没有种植业,不可能围湖造田,①错。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放牧导致植被破坏,②对。沿湖地区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大,③对。全球变暖,气候趋于干旱,蒸发量大,④对。读我国距今2300万年前植被带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图示中部自然带的主要成因是受()A.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B.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C.赤道低气压带影响D.季风环流影响A【解析】图中显示中部自然带为干旱、半干旱植被带,四个备选项中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会出现干旱、半干旱气候,故选A项。6.图示自然带分布的格局反映了()A.经度地带性规律B.纬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B【解析】图中自然带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征,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规律。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7.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A.热带草原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高山苔原C【解析】山地自然植被的分布一般有规律更替,大致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有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等变化,根据图示山地海拔及原生自然植被分布,原生常绿阔叶林与原生针叶林之间有可能有落叶阔叶林。8.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D【解析】原生植被被破坏后形成次生植被,如果严重影响甚至消失,最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读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甲图)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图(乙图),回答9~11题。9.甲图中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不合理的措施是()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C.采取措施保持③自然要素的稳定D.强化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C【解析】通过读图分析,③为大气,人们目前无法采取措施使大气保持稳定,因此C错误,A、B、D都合理。10.下列叙述属于乙图中A环节的是()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C【解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土壤中含铁离子较多,土壤呈红色,夏季高温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瘠,综上所述,C项正确;A项属气候特征,B属荒漠化的人为原因,D属水文特征,均不正确。11.甲、乙两图都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解析】甲、乙两图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A正确。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12~13题。12.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气候B.地形C.生物D.成土母质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腐烂能够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13.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A.有机质含量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D.土层厚度B【解析】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二、综合题(共48分)14.下面的左图是地理环境各要素联系图,右图为我国某地地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1)左图反映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6分)(2)假如一个地区气候持续干旱,将对该地区其他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8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河湖水量减小甚至干涸;植物生长缓慢或枯死,直至形成荒漠;风化和风蚀作用加剧,风蚀作用使土壤逐渐沙化,最后变成沙漠。(3)结合上面的右图,说明该地地表景观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自然环境演化过程的统一性。(10分)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再加上受夏季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强烈侵蚀,土地肥力逐渐下降,且使沟谷进一步加长、加深,最后使平坦的高原面变得更加破碎;由于表层土壤肥力的下降和人类的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随着水土流失进一步降低,地方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下游河道淤积、改道,形成泛滥平原。【解析】(1)左图反映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2)假如一个地区气候持续干旱,将对该区域河湖水量、植被生长、地貌形态等产生影响。(3)从土壤性质、降水强度、地形变化、植被覆盖率、水文变化等方面分析即可。15.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A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12分)(2)说出B处自然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2分)A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因为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加之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因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肥力不足。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3)D、E两处自然带相同,试分析其成因的差异。(8分)(4)在图上用斜线标出与C处植被类型相同的区域。(不少于两处)(2分)D处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E处主要是受地形与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画图略(标记在温带海洋气候区或温带季风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