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科学》说课稿嵩峰中心小学——夏秀芳大家好,我叫夏秀芳,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生活中的科学》,来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实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重点)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重点)3、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难点)二、实验内容设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一,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初步感知溶解概念;二,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溶解的理解,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三,运用新的科学实验方法——过滤实验,让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三、实验教学方法设计一:故事导入,让学生“猜想与假设”盐去哪里在了呢?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正确学会实验的步骤。三:观察和对比实验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简易可行实验方法。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接下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四、教学准备: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五、教学过程设计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在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章。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3)烧杯紧靠玻璃棒。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实验前,教师首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注意安全。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实验。实验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利于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最后,总结、交流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在交流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与补充,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从而得出结论。还要联系生活。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此,我及时联系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学生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进而更透彻、牢固地掌握溶解这一概念)(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四)、板书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溶解:1.在水中看不见颗粒沉淀分布均匀过滤注意要点:一贴2.没有沉淀二低过滤不能分离三靠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科学上的第二部分溶解的开篇,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出发,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在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时候要及时的解释。学生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学生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接下来,在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在进行过滤实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过滤这个概念,讲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过滤效果更好,可以采用玻璃棒。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需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再过滤以免滤纸破裂。总之,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实验的乐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谨态度,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