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01 语言文字运用第8节 修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创新课堂第一章第八节修辞创新课堂第一章考点一比喻vs比拟一、比喻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2.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3.比喻的分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矗立的小山。类型整合创新课堂第一章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创新课堂第一章二、比拟1.比拟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2.比拟的分类:①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②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2】(2010·广州调研)从“微笑”“诚实”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并在语意上形成递进关系。阳光是一位热情的向导,不仅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也给我们温暖与力量。创新课堂第一章考点二排比vs反复一、排比1.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2.排比的分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创新课堂第一章(3)单句排比由几个句子构成的排比。例如: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4)段落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段落构成,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相同的句子提领。二、反复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2.反复的分类: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创新课堂第一章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三项,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反复则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只需要两个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考点三设问vs反问一、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强调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二、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例如: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创新课堂第一章考点四借代1.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另外用与其有关联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例如这样一则新闻标题《“草根”生存,期待雨露阳光》。“草根”代指那些为生存而整日奔波忙碌的平民。2.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创新课堂第一章(3)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4)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句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注意:要注意区分借代和借喻,最简单的方法是,借喻可以换作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创新课堂第一章考点五夸张1.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如“力拔山兮气盖世”,又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夸张的分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注意:夸张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事实,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地体现出来。创新课堂第一章考点六对偶1.对偶是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2.对偶的分类:从形式上分:(1)严对:就是严格的对偶。主要表现在音节相等,平仄相对,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词,且对应的词在意义上要有一定的联系,还要词性相当,语法结构相同。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宽对:与“严对”相对,在形式上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例如:金钱使人沉迷了,权力让人发狂了。创新课堂第一章从内容上分:(1)正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反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串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创新课堂第一章比喻与比拟的区别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例如:(1)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2)帝国主义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例(1)只有被拟体——帝国主义——出现,没有出现拟体——狗,因此是比拟。例(2)中“像狗一样”,出现喻体,因此是比喻。方法指导创新课堂第一章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三项,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反复则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只需要两个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创新课堂第一章反问和设问辨析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还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3.设句后面有对提问的回答,反问没有。(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句(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也可用感叹号;句(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答案,句末只能用问号。创新课堂第一章【例1】仿照下列比喻例句的形式,另写三个比喻句。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不要求与例句字数完全相同)山路是一根甩出去的长鞭。解析:要注意给定例句的结构特点“名词+是+定语+名词”,构成比喻句。答案:月亮是一个高悬的玉盘;彩虹是一座飞起来的天桥;瀑布是一条站起来的白练。典题分析创新课堂第一章【例2】(2010·广州调研)从“微笑”“诚实”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并在语意上形成递进关系。阳光是一位热情的向导,不仅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也给我们温暖与力量。创新课堂第一章解析:本题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仿用句式结合起来考查。答题时,要准确把握例句特点:先用中心词写一个拟人句,然后,在此基础上用“不仅……也……”的句式作进一步阐释。答案:微笑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不仅让我们拥有愉快的心情,也给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或:诚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不仅给我们生活的依靠,也教我们学会坚强。)创新课堂第一章【例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解析:本题将正确运用排比修辞和仿写句式结合起来考查。做题前首先要认真分析例句。例句共有三个分句,每个分句都是一个判断句,从修辞的角度又是一个比喻句,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另外由“一朵”“一排”“一江”以及“音符”“旋律”“乐章”可以看出,三个分句在语意上又构成递进的关系。答案:示例一:一棵树,是一颗生命的水滴;一排树,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一片树,是一汪生命勃发的海洋。示例二:一朵桃花,是一个清新的意象;一枝桃花,是一首优美的诗篇;一树桃花,是一本陶醉情感的诗集。创新课堂第一章【例4】(2011·安徽合肥高三模拟)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再写两个句子。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解析:首先判断给出的句子修辞,再判断句式,判断句式时要注意“不是”“?”这样的组合。答案:①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②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浪漫豪放,一生傲视权贵,不是写下了想象瑰丽、渴望自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死不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创新课堂第一章【例5】(2010·浙江金华十校模拟)一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连过乡试、会试。皇帝对他的文笔十分称赏,但不知其出身及口才如何。在殿试时,皇帝问他:“爱卿,你的父母所操何业?”这一问倒让秀才为难起来:他出身于“引车卖浆者流”——母亲在家磨豆腐,父亲在外卖豆腐。如照直讲出,很可能难以位列朝班,讲假话却又难免欺君罔上之罪。秀才思忖片刻,便对皇帝说:“请陛下容臣以联句禀复圣问”。皇上点头应允,秀才徐徐道来,臣父母的职业则是:父在外肩挑日月;________________。皇帝惊其才思敏捷,即御笔钦点为状元。请结合语境,补写出下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偶修辞。本题难点在于用含蓄的语言对出符合人物职业特点的下联。秀才父亲的职业特点必须扣住“在外卖豆腐”(走街串巷)的特点,母亲的职业特点要扣住“在家磨豆腐”的职业特点。下联:________________母居家手转乾坤创新课堂第一章知识梳理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创新课堂第一章(2)比喻的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