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房地产市场信息杭州钧创鸿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二0一0年七月第一章宜春市宏观经济分析一、宜春市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度54分-116度27分,北纬27度33分-29度06分之间,东与南昌市、抚州市接壤;南与吉安市、新余市为邻;西与湖南省和本省萍乡市毗连;北与九江市交界。全市东西长约222.75公里,南北宽约174公里,土地总面积18669平方公里,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倾斜。全境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5.49%,丘陵面积占39.05%,山地面积占35.46%。是江西省西北通道的中枢支点,具有独特的经济外延战略价值。三)、气候特点宜春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冬季冷而夏季热,春季湿而秋季干,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霜期短,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和林木生长。享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但由于季风进退迟早和强弱程度不同、地形起伏、垂直高度相差悬殊、气候因子时空分布不均等,使气候呈多样性,天气变化大,并导致旱涝、酷暑、低温、风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主要候特征如下: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6.2℃∽17.7℃,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6℃-5.3℃,南部高于北部;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3℃-29.6℃,东部高于西部;春秋季各县(市、区)气温差异较夏季小,比冬季大;无霜期256天-281天,降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为1624.9mm,各县(市、区)年降水量1545.6mm-1736.3mm,铜鼓最多,丰城最少;4-6月降水量全市平均为754.2mm,占年总量的46.4%;由于季风影响,上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逐月增加,下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全市各地每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比分别是,第一季度21%,第二季度46%,第三季度22%,第四季度11%;5-6月降水最多,全市平均月降水量为273.9mm,12月降水最少,全市平均降水量为52.8mm。年最大降水量为2848.5mm,日照: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737.1小时,以丰城最多(1864.9小时),铜鼓为最少(1500.1小时)。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以上半年大,下半年小;以7月日照时数259.0小时为最多,3月日照时数83.4小时为最少。气候特点,决定了建筑产品,在通风、采光、防潮、防湿等技术措施考量上,必须加以重点关注,通过专业设计规划,结合项目用地状况,运用技术处理,以便建造出来的产品,适合当地居住习惯,又能充分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入市吸引力。四)、产业资源1、矿产资源宜春市矿产资源丰富,有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29种。主要有:有色金属(含贵金属)、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瓷土矿产、建筑材料及冶金辅助矿产等,以稀有金属钽、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灰岩、高岭土和建筑材料矿产为优势。已探明储量41处矿床,其中大型矿床20处、中型30处、小型171处。市境内有色金属矿产主要以:铜、铅、锌、锂、钴、铝、汞、锑、金、铌、钽、钨等;黑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等;燃料矿产主要有煤、泥炭、油页岩等;其他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岩盐、高岭土、石灰岩、硫铁矿、钾长石、大理石、花岗石、硅灰石、粉石英等。其中,宜春市中心城区新坊乡的钽铌矿,钽铌储量3.3万吨,占全国的44.3%,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岩盐储量103.71亿吨,为全省之冠;石灰岩12亿多吨,高岭土储量1994万吨,硅灰石储量1168万吨,粉石英612万吨,钾长石76万吨;铁矿储量约1029万吨,其中七宝山褐铁矿为江西六大矿山之一,保有量661万吨以上,品位42.92%;钴矿储量1.2万吨,铝土矿储量为41万吨,铅锌矿储量8.2万吨,金矿储量1.5吨,铜矿储量28万吨,钨矿储量9万吨,其它矿产还有汞、锑、等。市内矿产特点有:①原矿品种齐全;②储量分布相对集中,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均有发现;③陶瓷资源非常丰富,品质优良,有很好的资源前景;④石灰岩分布较广,此外,河沙、卵石遍布全市各地。矿产资源的丰富,对宜春市在江西省的经济战略中,具备居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维持宜春市强劲的经济发展后劲。对经济发展前景提供利好空间。2、林业资源宜春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78%,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宜春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为52.3%,境内森林覆盖超过50%的有铜鼓、靖安、宜丰、奉新、万载、袁州六个县市区,铜鼓县森林覆盖高达81.6%。全市活木蓄积量为3503.75万立方米,占全省总蓄积量的10.7%,其中杉木与马尾松蓄积量,分别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9.6%和37.3%。全市有竹林面积200.7万亩,竹储量3.52亿株,占全省竹材总储量的24.9%。由于宜春地理环境优势,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植物区系的十五个地理成分中,全市有十四个。观赏植物:主要有华木莲、柏树、苏铁、银杏、雪松、罗汉松、夹竹桃、黄杨类、腊梅、杜鹃花类、香榧、绣球、玉兰、含笑、芙蓉、白兰花、合欢、茶花、桂花、石榴、蔷薇花、绣线菊等。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植物—落叶木莲(华木莲),曾被选为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的吉祥物,其花的形状已作为宜春市的城标。1999年10月,在昆明“99”国际园艺博览会上以《多年生庭园观赏植物—华木莲》获铜奖。林业资源已被国际经合组织,列为一个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考量指标,宜春市的林业资源丰富,某种程度也宣示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当雄厚,对资金、技术及产业升级,都奠定无可替代的优势。丰富观赏性植物资源,为本项目园林景观植物采集提供便利的条件。3、水能资源城市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821.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来自降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11.87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量在1670.4毫米左右,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79.24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340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市地下水源丰富,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浅层)资源量为49.60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基流模数为26.57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市内地下水包括平原、山丘等类型。古之“宜春”就有因县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宜春又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比较著名的有:宜春市中心城区温汤温泉,水温达62℃,流量为10升/秒,闻名遐迩。铜鼓县温塘温泉属镭水温泉,可作医疗矿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对开发旅游房地产提供发展前景,必将对宜春市的经济带来良性影响。4、土地资源宜春市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种多样,全市总土地面积为18637.67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48.22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9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水田地32.17万公顷。水域面积6.3944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2.04万公顷,湖泊水面0.06万公顷,水库水面2.28万公顷,坑塘水面2.76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0.01万公顷。全市土壤种类、成土母质类型多样,有10个土类,16个亚类,64个土属,162个土种。其中,水稻土类面积为48.72万公顷(包括田埂),占土地总面积27.33%。10个土类中,面积最大为红壤,有118.13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64.24%。其余土类有:黑色石灰土、黄壤、黄棕壤、潮土、新积土、红粘土,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红壤是市内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江西红壤约占全省面积的55.8%,全市红壤面积比重,超出全省平均值8.44%。发育在第四纪的红色粘土的红壤,是市内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全市耕作土壤肥力状况较好。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丰富级占44.7%,中量级占50.8%,低量级占4.5%。此外,土壤多呈酸性反应,据统计,微酸和酸性土壤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7.8%。独特的土地特性,为特种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因土地资源而存在生态产业,已越来越吸引国际资金的青睐,而宜春市红壤占的比重较大,对果业的生长有利,提升的产品的附加值,都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产业差异性,对当地的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5、旅游资源宜春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境内7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10个县市区的大气质量都达到国家标准。有历史文化遗址486处,名山名胜54处,驰名景点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洪州窑”和商代吴城遗址,以及东汉葛玄采药炼丹之处、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阁皂山。宜春还拥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人间仙境”;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生长着世界上仅存的珍稀树种华木莲;宜春中心城郊温汤镇温泉,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常年水温在72℃以上,是疗养度假的胜地。五)、文教卫生宜春市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两基”教育率先达标,正在向高标准、高质量“普九”迈进;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全省领先;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行列。宜春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招生,宜春学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综合性本科大学。宜春体育中心是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宜春水上运动场被确定为全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文化事业争奇斗艳,高安采茶戏、上高农民摄影、袁州版画、靖安农民诗词、宜丰根雕、铜鼓漫画、奉新农民画、万载傩舞和丰城书法,共同构成了宜春地域文化特色。六)、城市建设5年来,中心城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22平方公里扩展到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1.8万人发展到3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4.2%提高到34%。城市道路总长达143.84公里,新增城市道路92.84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62.34万平方米,硬化道路面积171.04万平方米,铺张人行道41.86万平方米,摊铺沥青道路16.27公里,摊铺面积73.3万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区主干道无障碍化。公园数量由1个增至6个,建设小广场18个,绿地率由2000年23.32%提高到39.18%,绿化覆盖率由26.25%提高到42.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6.61平方米提高到12.85平方米,居全省设区市首位,相续迈入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和园林城市的行列,并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农运会的举办,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快速的发展,相续迈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打造中部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决定了宜春市在江西省乃至中国经济战略部署上,具备了沿海城市工业转移中部地区发展的条件,从宏观角度理解,为城市对技术、资金的吸引,将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为宜春市经济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信心。第二章、宜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三保一弘扬”的要求,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共克时艰,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向好态势,转变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0.2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0.76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49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由21.5:51.3:27.2调整到20.9:52.9:26.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按省统计局反馈的2009年平均汇率6.8310元人民币/美元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1876美元。财政增收形势喜人。克服政策性减税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80亿元大关,达到80.61亿元,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7亿元,增长30.7%。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改善。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5%,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9.7%。重点企业赢利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