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①时间和目的:1953—1956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③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提出:1953年②内容:一化三改造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一五计划背景①土地改革的完成②国民经济的恢复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知识整理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三大改造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②改造后期,存在过急、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时间:1953—1956年底内容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例1】阅读下列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表(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3.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对上表数据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B.当时工业发展比农业发展快C.“一五”计划成就突出D.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题组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答案:D【例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答案:A【例3】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范围所有制土地经营1949年以前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个体经营1950—1952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个体经营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A.土地改革B.对农业进行改造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答案:B【例4】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状况的是()B.用小高炉炼铁A.挂上公私合营牌子D.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C.挂上人民公社牌子答案:A意义:集中体现中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曲折发展的十年开始探索:《论十大关系》①时间:1956年9月②内容:重与轻工业、农业,沿海与内地、经济与国防等③意义: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9月内容①分析矛盾: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明确任务: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①工业: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②交通:福建、宁夏、青海、新疆四省第一次通了火车③能源:到1965年,石油实现自给,结束“洋油”时代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时间:1958年②原因: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③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纠正错误:八字方针①时间:1960年②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③影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十年建设成就【例1】中共八大之所以能提出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策等,主要是因为()A.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建国以来积累了建设的经验C.实行了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制度D.贯彻了人民民主的原则※题组二1956-1966年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答案:A【例2】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存在不满情绪D.“三大万岁”是“左”倾错误的根源答案:D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例4】右图是一份宣传画,它说明当时的社会()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例3】“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答案:C、D【例5】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答案:D【例7】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例6】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6年间我国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单位:万吨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年份25000200001500050000答案:B、B【例8】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③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A.①③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答案:C【例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十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意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是建国后,“左”倾错误登峰造极的一个阶段C.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但仍取得巨大成就答案:D①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②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③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文化大革命中的国民经济1966年“文革”爆发,国民经济运行失去控制周恩来整顿①时间:1971年②措施:整顿企业,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③意义:1973年,国民经济有了起色。邓小平整顿①时间:1975年②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等整顿③意义: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文革对经济的影响A.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B.“文革”虽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C.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进行了全面整顿,取得了明显成就D.“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例1】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长-9.6%-4.2%9.2%11.9%※题组三“文化大革命”中的国民经济答案:C疑难突破一、二十年(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1、失误(1)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估计过于严重。如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大跃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脱离了客观实际;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生产力实际,无端变更生产关系。2、原因(1)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2)主观原因: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③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④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⑤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3、教训(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出中国的具体实际。(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之,就会造成失误甚至遭受挫折。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例2】1956一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其主观原因是()①帝国主义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认识③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体制没有认真执行④党的领导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现象严重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A【课标要求】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考点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①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②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③揭开了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④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④伟大决策: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知识整理※题组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例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撇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例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基本特征是()A.以“阶级斗争为纲”B.实行改革开放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B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影响: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①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改革开始②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成立乡人民政府,取消人民公社③1983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①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②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③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④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⑤影响: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增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1988年,海南省。②开放沿海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