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案前马小学张婷凤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3.品读重点句,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艺术魅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古琴曲。(播放高山流水)听了曲子,你有什么感受?2.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它不但旋律优美,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3.揭题,读题,题目什么意思?4.出示全文,这篇课文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何不同?我们要学的就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二、读通课文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指名读,发现朗读中的问题。由于古文与我们现代文有许多不同,所以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来。3.出示划好停顿符号的课文,学生自由练读。4.检查朗读。(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哉:感叹,相当于“啊”,乎:语气词,轻而短。范读,齐读。(2)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少的读音,少选什么意思?汤古今读音和意思的区别,若,好像,跟现在意思差不多。反复读。(3)出示第四句:学生练习读,指名读。弦,生字,弦是琴的哪个部位?书空。以为、复为读音的区别。理解“足”值得的意思。(4)出示全文,多种形式读。指读,师生合作读,齐读。三、理解文意1.读着读着,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一个是?(板书)2.你觉得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3.出示方法,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理解文意。4.说说全文的意思,先自己练,再互相说。四、感悟人物形象1.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一位是普普通通的樵夫,他们怎么会成为知音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2.学生交流。(方、少选:懂琴)3.当伯牙心里想着——引读二三句,想象:子期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4.子期除了从琴声中听到了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什么?这就是伯牙的志啊!看来只要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志趣相投,心意相通啊!5.师生合作读,这样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让你感受到什么?倾诉、回应、默契6.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但能表现高山流水,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拓展7.子期真是伯牙的知心人那!如果你是伯牙,遇到这样的知音,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8.闭眼听高山流水的乐曲,感受知音的相知相惜。相处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对知音约定,来年的中秋老地方相见。怎奈世事难料,约定之日到来,伯牙等到的却是子期染病身亡的消息,看到的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的心情怎样?9.出示第四句,齐读,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指导朗读。10.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也留下了许多歌咏知音的名句。齐读。五、背诵课文伴着音乐朗读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