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得群众工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前,乡镇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乡镇干部处于矛盾的焦点: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忙不到群众心坎上,受累不讨好。干部觉得不顺心,群众看到不顺眼,干群关系紧张。我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工作,做一名称职的乡镇干部,需要乡镇干部转变观念,从以干事创业、无私奉献、公平公正、与时俱进四个方面努力。一、干事创业,做发展型乡镇干部。发展是硬道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是乡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镇出现这问题、那问题,经济欠发达,群众不富裕,思想观念落后是根本问题。如果乡镇干部为官一任,年复一年,乡镇面貌依旧,老百姓贫困依旧,就失去民心。目前,乡镇干部在经济上,一是具有自满意识。他们认为,完成平安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等硬性任务就是最好的表现,乡镇辖区内不出事就是最大的成绩,缺乏发展经济的进取精神,把乡镇干部的标准定位在看摊守业上。特别是有些干部对群众摆架子,缺乏干大事的雄心壮志。这些消极、片面的思想,与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与群众的愿望极不适应。乡镇干部要增强发展意识,树立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责任感,思想再解放一点,思路再开阔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带领群众发展区域经济,找准经济发展的路子,发挥本地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把经济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面貌改变了,条件幽雅了,干部才会有说服力,乡镇工作才能走出困境。二、无私奉献,做服务型乡镇干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级让我们当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选我们当干部,目的是为了公家的事有人管,大伙儿的事有人办。当干部就要为群众服务,做服务型干部。尤其在新的形势下,一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二是着力改善民生。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心中有民,一切为民。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愁;赏罚如加之身,赋敛如取己物,时刻牵着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与此同时,还要做到三不怕:一要不怕吃亏。乡镇干部是基层干部,时刻与群众打交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线都重要,因此,乡镇工作十分繁重,硬任务一个接一个,忙起来没白没黑,大多是异地工作,无时顾家务,如果没有不怕吃亏的精神,就干不好工作,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二要不怕吃苦。乡镇干部要为群众服务,替群众办他们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没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干不好的。这几年部分乡镇干部更换频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的人没有吃苦受累的准备,想着当官人前风光,没把乡镇干部当成“侍侯”群众的人。事实证明,干乡镇工作,怕吃苦受累是绝对干不好的。三不怕受气。当乡镇干部气量一定要大。当前,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集体的依赖性降低了:有吃有喝不求你,有了问题就找你,解决不了就骂你。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干部被误解,被埋怨肯定是难免的,对此,乡镇干部一定要具备服务意识,摆正自身位置,做到正确对待。三、公平公正,做民主型乡镇干部。很多乡镇干部谈到工作难时,往往爱说群众素质低,这是片面的。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民主意识强了,掌握政策多了,爱问为什么了,折实农民群众的进步,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适应新形势,需要乡镇干部学会用民主的方法做乡镇工作。首先,要正确对待群众,不能对群众摆架子。群众心里有杆秤,你是什么样的人,群众拿自己当回事,他就越不拿你当回事;你越尊重他,他就越给你面子。乡镇干部只有做到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工作上把群众当主人,感情上把群众当兄弟,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其次,要正确对待班子成员。乡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合作共事,搞不好团结,就办不成事。班子成员只有拧成一股绳,一个声音对外,才会有战斗力。要把团结看做班子的生命。乡镇党委和乡镇人民政府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应由乡镇人民政府讨论决定的事项,要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实施。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把手,领导核心,要有容人、容事、容言之量,能容纳因一时不明真相而反对自己的人,能谅解班子其他成员偶然出现的过失与错误,能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切忌事事计较、斤斤计较。要讲民主、讲原则、讲风格,要在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带头遵守制度、服从纪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优良的作风引导人,以优秀的品质影响人,这样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有正面的示范效应,才能营造一个风正、气顺、心齐、高效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克服离心力、增强向心力、创造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从而带出一个廉洁奉公的班子和团结协作的队伍。再次,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乡镇干部工作生活在基层,处在农民群众中间,对农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愿最清楚。有些事情放在乡镇是小事,但放到一家一户就是大事;乡镇干部工作中的1%失误,就可能会给一个家庭、一个农民群众造成100%的遗憾。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问题。不把农民群众放在心上的乡镇干部,群众也一定不会把他(她)放在心上。乡镇干部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为群众办事,才会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乡镇的氛围才会和谐。四、与时俱进,做学习型乡镇干部。乡镇干部处在农村最基层,条件艰苦,任务繁重,正因为这样,多数乡镇干部往往忙于事务,忽略了学习。乡镇干部要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归根结底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要学以足践。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视之,目视之不如足践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源于实践。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廖燕最早提出学习“无字书”的基本思想:“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乡镇干部只有在足践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才能笃志醒脑、见贤思齐。二要学以立德。德为官之魂。“行德则兴,倍德则崩”、“为政以德,比譬如北辰所而众星共之”。立德,就是要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明白“香饵触口是铁钩”是哲学,清廉为政;海纳白川,从善如流,以“不同”促和谐。三要学以明识。识乃为政之道、辩人决事之能。大识非才不浅,大才非学不成。“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变”。学以明识,才能承接千载,纵横万里,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使思想的精髓、文化的血脉、民族的伦道转化为乡镇干部工作的能力。四要加强对科技知识和经济知识的学习,做带领群众的明白人,要加强对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农村工作的明白人。农村工作出问题,大多出在国土、计生、安全、稳定、医疗、财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敏感而又政策性强的工作上。有的乡镇干部做了多年的农村工作,却不明白有关规定,盲目决策,违反了政策,给工作造成了被动。实践证明,乡镇干部要有实实在在的本领,必须要下大工夫、大决心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如果问:目前乡镇最怕的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最耗费精力的是什么?可能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应对上访。上访原本是群众表达合理诉求、解决合理问题、加强党群干群沟通的有效方式。但是,近些年来,群众上访案件的急剧增加已经使基层党委、政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解决上访成“头号工程”上访给基层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是巨大的。解决上访案件成了基层组织不得不重视的“头号工程”。第一,有上访基层就要去接访。接访的费用是个“无底洞”。不管是上访者,还是接访者,包括食宿费、交通费以及其他一些支出,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并且都要由乡镇政府支出。以鄂西北某贫困县的乡镇为例,尽管每年的财政收入不到百万元,但用于接访的费用就有十多万元。第二,“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各地都把信访稳定工作列入综合考核一票否决的范畴。上访能否得到控减,一定程度影响当地领导的仕途。一个地方上访的人多了,上级组织和领导自然会对一个地方的工作有看法,认为基层组织和干部工作不力,甚至有可能因为上访问题而把一个地方的工作给全盘否定了。第三,上访牵涉精力。有时,一个地方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可能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平静下来。某镇出现过一起上访案件,算起来已经历时十年之久,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上访牵涉了基层很大的精力,使基层干部难以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难以做好本职工作。接访让基层疲惫不堪br有的群众信“访”不信“法”,不习惯也不愿意用法来解决问题。有的群众在用法达不到目的时,转而开始上访,认为上访比打官司管用。面对一些上访者,有时“法”也显得苍白无力。br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某村有一位残疾人想要盖房,看中了国道边的一块地。他到镇政府上访,要求政府无条件为其办理各种手续。此人多次把自己的小三轮车堵在镇政府大门口,阻拦车辆和人员出入,还屡次砸坏政府的门窗,谁来制止就要与谁拼命。报警后,警方认为,这样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可以拘留,但拘留以后谁来照顾他的生活?拘留完了之后又该怎么处理?这种无理上访让有关部门十分挠头。信访工作的重要原则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但属地管理原则与“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叠,造成了责任主体不明,于是乎一些基层政府和村、社区便成了“替罪羊”。某居民的孩子原在县实验小学读书,因为教师体罚学生引发上访,并且一访就是近十年,不论怎么做工作都不能解决问题。按说,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学校和教育局,但是,按照属地原则,此信访案件划归上访者所属的乡镇管理。作为乡镇,既不是引发信访案件的单位,也不是主管部门,每次处理这一信访案件,都是谈条件——让步——再谈条件——再让步。作为“责任主体”的乡镇大惑不解:我们的责任在哪里?现在对于上访,不论上访者是否有理,上面一般都要求下级单位把人接回,这就是所谓“接访”,接访还有时间限制。接访不仅给地方政府增加了工作压力和财政负担,而且给上访者造成“上访有理”的错觉:我没理政府怎么会去接我呀!于是便呈现出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怪圈:上访——接回——再上访——再接回。不仅接回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大,影响一次比一次坏,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面临严峻挑战。br在上访群众中,有的要求过高,违反法律政策规定;有的按政策解决了,又提出新的要求;有的坚持无理要求,甚至制造事端。有时为了让上访人员回家,乡镇政府还要接受其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接访就像“接客人”,上访者的吃住行费用都得包揽。接访的同时,还要接受上级领导的批评。如此这般地“稳定一个人,波动一大片”,无疑助长了一些人的上访冲动,使许多信访案件越来越复杂。少数信访人员不按法定程序、不到法定机关反映问题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上访者所效仿,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是服务型政府,作为基层政府,人民群众有事来找,政府就应该管。但是有些事,基层政府也是有心无力。由于没有相应的人权、财权,基层政府处理信访案件往往陷于力不从心的难堪境地。别让信访处于无序状态目前,我国虽然有《信访条例》,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上访、接访和结访都还存在不按程序办事的现象,信访工作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关于“有访必接”。现在信访部门基本是“有访必接”。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上访必须规范:一是集体上访。信访条例规定,集体上访不能超过5人,实际上为了给有关部门施压,许多集体上访都超过了规定的人数。二是进入司法程序的接访要慎重。有的信访案件本来已经进入司法解决程序,但当事人却试图通过信访方式“叫停”正在审理的案件,这不仅于法无据,而且对审理案件的法院造成很大干扰,削弱了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助长了某些当事人缠讼的念头,也不利于构建法治社会。三是越级上访的。大部分信访案件还是要靠基层来解决,即使越级上访,最后还是要转到基层来解决。所以,对于越级上访或基层还没有给出明确结论的,上级部门一般应不予受理。关于限时接人。为了及时有效做好上访人员的接返和调处工作,一些地方出台规定,要求基层限时将进京、赴省上访人员接回,涉及哪个地方就由哪个地方抽专人解决问题。让基层把上访者接回去,犹如上级把皮球又踢给了下级,下级又把皮球踢给更下一级,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而且很可能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比如,被接人员乘机要挟,把接访者答应自己的条件作为回家的筹码,接访者为了接回人员,违心甚至违规、违法作出一些决定等。着力维护信访秩序。信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