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岭南特色浅析摘要:环境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往往是建筑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颇费笔墨的部分。针对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这一特殊场所,设计师选择理性分析和人文体验作为切入点,对上述内在联系加以提炼和思索。同时,在地域、气候、功能及建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下,调和出新岭南建筑的特色。关键词:华工大逸夫人文馆、场地、连续性、游历、穿行一、每个场地从某种概念上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是自然和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建筑师使设计同先前存在的场地保持某种连续性。人文馆总体布局及空间秩序的形成,来源于对其所处的宏观环境的理性分析。沿纵向(南北),人文馆置身于校园总体规划南北中轴线关系的控制之下;沿横向(东西),它又处于东、西湖校园生态走廊的中心节点,两套系统的叠合,衍生出人文馆总体有机布局。东湖为一个矩形水体,是华工大校园规划中轴线的景观中心之一,其水面开阔,气势不凡。校园许多重要建筑,如:2号楼、27号楼、逸夫科学馆、建筑学院等沿东湖形成工整布局,围合出规整、理性的内向型教学科研中心区。西湖则为一个自然风景湖:水面自由,湖岸曲折,配以湖心岛、白桥、水亭及堆山,构成层次丰富的岭南园林景致。岸线四周,西湖厅、专家楼、西湖苑自成体系,高低错落地散落其间,显得格外自然亲切。从东湖到西湖,是从几何形向自然形,由内向到外向,自有序到混沌,从教学向生活的转换,空间形态与过渡为建筑构思本身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为了配合上述空间的节奏,在东湖边一侧以规整的平面形式应对历史形成的教学文脉中轴线。西侧则采用较为自由的平面构成,以较小的体量结合园林处理及亲水设计,做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共鸣。同时为减小对南北两侧道路的压迫感,在建筑南北两侧均退让较多空白做绿化休闲场地。在这里,水池自然转折,并利用地势的变化产生跌水。韵律柱廊、静止实墙与流动水体相互掩映,相互分割,使室外环境产生片断重叠的效果。退让的空间也使东、西湖湖滨路的视线相交,让校园生态走廊在此得以贯通。建筑主入口处通过12m的退缩让出方整的叠级水池,延伸了东湖水的诗意,拓宽并加深了入口处的视觉空间。沿入口台阶攀升并跨过水池,穿过景框式的围墙,进入宽敞的中庭灰色空间,透过西侧内院的白玉兰树阵,远处波光粼粼的西湖使视线豁然开朗。视觉走廊的建立,使空间节奏得以自然转换。东西湖景区借助视觉走廊产生的空间对比作用,亦使各自的特点得以升华。二.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奉为至高无尚的一个设计环节是在建筑空间内的“游历”。有时这一“游历”并无任何实质性功能需求,建筑此时成了一道布景,而人就是这台戏的主角。之后的许多建筑师都成为这一道路的探索者,安藤忠雄更是巧妙地将建筑“游历”引入崇高的境界。人文馆原址为教工活动中心,地处华工大人流交叉点,本为师生交流及休闲的场所,留有新老华工人许多回忆。对原有空间及树木的延续与保留,将是对这一怀旧情结的人文关怀,也是新的建筑形式对公众空间的另一项关注。因此在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建筑师强调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在人文馆内,一个开放的交通体系贯穿全局。人们可以通过廊道、桥梁,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进行穿行,实现教育与生活区域的转换。而引人驻足的内向庭院、眺望平台、叠级水池散落左右。在这里光是体量表现的重要特质,它引导出建筑空间上的穿透性与流动性。间断性的开口,时隐时现的景致在此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每个片断既似曾相识又充满新意。人们在此或信步徐行,或倚栏眺望,或驻足长谈。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起人与自然及建筑间的视觉对话关系。三.逸夫人文馆按功能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展厅、阅览室和报告厅,分别布置在场地的东、南、北三个方位,并通过开敞式的连廊融合在一起。为了突出建筑平面的理性特质,洗手间、钟塔辅助空间与主要使用空间适当分离,使三大空间类型各成体系这一布局形式,既延续了原教工俱乐部的院落空间,又很好地解决了各功能区的采光通风问题,表现出通透明快的岭南建筑地域特色。三层高的展厅由一个立方体和一个椭圆柱体构成,两个纯粹的玻璃体统一在四层高的混凝土门形框架之下。其中方形展厅是连续而动态的展区(展廊宽:3900)。参观者沿台阶式展廊拾级而上,透过玻璃,人们能领略东西湖诗一般的风景,展品与校园融为一体。椭圆形展厅以静态、平面展览为主。展厅内除展墙外,多采用大面积透明玻璃,实现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南侧的学生阅览室为一个南北向的二层空间。为了拓宽白玉兰内庭并活跃西湖的开口空间,特把阅览室与展厅成斜角布局,沿续了西湖南岸线的走势。人文馆西北侧一层是咖啡厅,二层是学术报告厅。为了弱化实体感,在其西南角设计出一弧形休息廊,借此将人们的视线从内院延伸至开阔的西湖。弧线尽端是40m高的钟塔。钟塔的设计为宽广的校园生态走廊提供了限定空间的视觉制高点,更为人文馆增加了时间的维度。这些几何性的平面形式具有非任意性。也许正是因为其非任意性,恰恰浓缩了多种潜在意义,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几何性不仅为整体提供框架,也构成了风景的框架。它可以同时支持画面与背景,使人文馆不仅作为华工的景致,也作为欣赏华工风貌的多维平台而存在。四.理性设计与地域性设计同时体现在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色的研究中。除了以庭院、连廊等开敞式空间组织通风外,在建筑材料构造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与岭南建筑物理研究室合作,在屋顶设置可调式遮阳百叶,通过变换百页板角度,实现对遮阳的有效控制;利用柱廊与脱开的墙体来阻挡太阳光的直晒;采用低辐射玻璃及浅色挂石降低辐射热。这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并达到节能的效果。五.设计师确定了“少一些、空一些、透一些、低一些”的设计思想,以实现这一特殊场所中人、自然与建筑的共生。希望在曲线与直线之间,在实体与透明体之间,在东西侧不同的景观张力之间,人文馆以其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华工大校园文化的认知,营造出具岭南建筑特质的人文空间。西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