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泰山记【文本解读】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本文属于新课标规定选择性必修篇目。学习要求: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4.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文本知识点勾览】一、重点实词(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3.少圜()(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是月丁未是古义: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复循西谷复古义:今义:往复,重复4.戊申晦晦古义:今义:昏暗,夜晚5.多平方平方古义:今义:数学名词(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四)一词多义1.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3)僻不当道者()2、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余所不至也()(4)其级七千有余()3、阴(1)其阴,济水东流()(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4、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3)皆不及往()5、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6)万户侯岂足道哉()6、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7、居(1)半山居雾若带然()(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3)居十日()(4)居庙堂之高()8、乘(1)自京师乘风雪()(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9、或(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10、极(1)极天云一线异色()(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3)初极狭,裁通人()(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1、坐(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4)停车坐爱枫林晚()12、始(1)余始循以入()(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二、重点虚词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回视日观以西峰()2、于(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于是余有叹焉()(3)古人之观于天地()(4)其势弱于秦()(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3、之3(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2)褒之庐冢也()(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石之铿然有声者()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译文: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译文: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译文:4.至于泰安()译文: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译文: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译文:7.生石罅()译文:8.余始循以入()译文:9.中谷绕泰安城下()译文:四、文学文化常识1、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2、桐城派和姚鼐: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3、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4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4、“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文本赏鉴】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3.山多石,__________。石苍黑色,_________,__________。少杂树,___________,生石罅,______________。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___。[课堂演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5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9.情景式句式默写(1)作者开章写道“,;,。”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2).“,。”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3)“,”,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长方形。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教授:当时官名。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D.晋王右军墨池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B.岂其学不如彼邪?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3..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A.羲之之书,晚乃善。译: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译: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译: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译: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意即一定会发扬光大。)4.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事业要勤学苦练。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6D.本文以议论为主,由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联想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特别是深造道德,尤不可废学。(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5-8题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