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单识记题1、我国并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2、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孟子,“教育”的基本解释是对人的引导活动。3、学校最早出现于中国。5、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因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4、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6、《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方法是活动教学。7、卢梭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提出了艺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8、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里化”口号的教育家。10、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首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利托尔洛和沛·西能。1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孟禄。11、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叫《雄辩术原理》。9、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其著作是《教育过程》。11、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1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4、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赞科夫。15、古代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青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16、古代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对年青一代进行军事体育教育。17、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8、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19、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学制。20、未成年公民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21、童年期:6、7岁至11、12岁;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22、教师职业专业化始于1890年。23、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是怀特海。24、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2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清朝末年(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绪论教育与教育学1、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2、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3、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4、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6、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7、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8、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10、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第五、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1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二、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三、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四、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6、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实验教育学、实用主意教育学、文化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其中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原始教育形态的基本特征。(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二)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三)教育内容简单(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古代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3、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和革命性。4、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国家形态: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5、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历史形态:工业社会的教育与知识社会的教育。6、当代中国教育是从1949年开始的,其历史定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7、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8、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9、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方针。10、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12、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六是发展继续教育;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13、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战略性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应完成以下六项任务以保障战略性目标的实现: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保障经费投入;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四是推进依法治教;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突出的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作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2)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3)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4)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地位: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3.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4.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5.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6.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8.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9.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10.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3)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1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12.科技对教育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者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者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4)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13.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14.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环境、主观能动性。2.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3.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4.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5.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6.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1)加速人的发展;2)发掘人的潜能;3)提升人的价值;4)健全人的个性。8.学校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成效;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9.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10.遗传素质是人们从父母现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11.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12.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13.学校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成效;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影响教育目的确定的主要依据。二、人自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2.教育目的的意义。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3.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4.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5.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