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纲要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也贴水平和炼钢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四肢也异彩纷呈,被西方称为“丝国”。3、古代中国商业城市众多,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重要地位。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2、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以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3、应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看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道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重难突破: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变化:(1)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3)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两宋商业在隋唐商业的基础上有何发展?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期闻名全国?发展:(1)两宋商业突破了隋唐时期市坊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制度,早市和夜市随处可开;(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出现了纸币,便利了商品交换的发展;(3)商家更加注重商品的包装、广告效应和品牌效应。原因:(1)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2)积累起商业资本之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3)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4)徽商和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在清代缓慢发展的表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1)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雇佣机工,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2)在棉织业中心的松江,商人雇佣居民生产暑袜,计件付资,商人控制生产,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3)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1)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分工更细;(3)雇工数量增多;(4)部门和地区增广。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海禁”的后果:(1)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在联系(1)明清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的改进,丰富了产品种类,分工细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提高了手工业品的产量。这些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2)明清手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生产者的分化,一部分富裕的作坊主成为早期的资本家,一部分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拥有自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3)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又反过来促进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要点训练:一、选择题:1、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A、采集经济的出现B、种植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畜牧业的出现2、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铁器、牛耕使用B、社会人口的增加C、国家分裂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提倡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其主要作用是()A、利于瓦解井田制B、促进了社会的进步C、承认土地私有制D、保护农民的私田4、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5、《明代地契》,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函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A、生产关系的调整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6、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瓷B、南北朝时代烧制出白瓷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D、明朝时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7、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政策C、歧视商人政策D、打击商业政策8、南朝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A、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D、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9、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资金短缺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D、原料不足10、下列关于我国坊市与城镇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周至唐代,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B、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C、宋代以前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D、明清时期城市的商业性、生产性增强11、明清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A、商品经济相对发达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上述现象说明()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1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14、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戏迷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15、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最主要趋势是()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三植树,敢致功力。——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摘自《救荒活民书》请回答:(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古代社会有利愈合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摘自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二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三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材料四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摘自张瀚《松窗梦语》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审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日看待这一种人?(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5、BABBD6—10、DCAAB11—15、AAAAC16、(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2)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家在自耕农身上的沉重的徭役负担;自耕农难以抵制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3)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对深刻的矛盾。17、(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纺织业发达,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的中心。(2)“末”指商业和手工业。“本”指农业。重农轻商的思想。(3)雇佣劳动者。他们是早期的雇佣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的出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