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训诂方法之形训一、什么是形训形训,就是以形说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意义。它是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二、汉字形义统一的一般规律最早的汉字是依据字义来绘形的,字形和字义有直接的联系。如:册,古文字作秉,古文字作。射,古字形作或。传统语言文字学用“六书”分析汉字形体。事实上,只有其中前四书是汉字的构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但就据义绘形的类型看,这四书只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包括象形、指事和会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字所记录的词义中具体的一面来直接绘形。如上举“册”和“秉”。这类字,形与义的联系是直接的,在以形索义的训诂中,这类字形的参考价值较大。第二种类型包括形声。形声半标形、半标声。而标形的一半也仅仅是借别的字义来表明它本身意义的类别,而不是直接根据自己的意义构形。如“省”,古文字作。形声字形与义的联系是间接的。这两类字形,虽然从形与义的联系方式和密切程度不同,但它们的形与义都是相统一的。形义统一是早期汉字的客观规律。早期汉字有形义统一的特点,使通过古文字字形分析而推求字义成为可能,形训,以形索义便因此成为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形义统一是研究古文字和古文献词义的重要原则。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原则的实践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三、《说文解字》形训的方式有以下几类;1、用指明是象形、指事或说明象某某之形的方法解释字义。(用来解释象形字、指事字。)如:仌(冰),冻也。象水凝之形。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牟,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二(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2、用离析字形的方法解释字义。(用来解释会意字)(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3、用指明义符的方法说明字义所属的意义类别。(用来说明形声字)吻,口边也。从口,勿声。喉,咽也。从口,侯声。唾,口液也。从口,垂声。问,迅也。从口,门声。呦,鹿鸣声也。从口,幼声。以上皆为从“口”的形声字,本义皆与“口”有关。囗(wei2),回也,象回帀(za匝)之形。囹,狱也。从囗,令声。圃,种菜曰圃。从囗,甫声。圈,养畜之闲也。从囗,卷声。闲,栅栏。以上形声字,本义都和“囗(wei)”有关。《说文解字》在贯彻形义统一的训诂原则时,并不是以字义附会字形,也不是以字形生造字义,而是按语言中确曾用过的词义来求得与字形的一致的。如:《说文·艹部》:“若,择菜也。从艹(草)右。右,手也。”《国语·晋语》:“夫晋国之乱,吾誰使先若夫二长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若,择。四、形训(以形索义)的适应条件形义统一的规律在造字之初是没有例外的,但是,字形和字形所表示的字义的发展变化,不同程度地破坏一些字的形义统一。因此,在运用字形来探求词义的具体实践中,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近的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廉,文献常用义为“正直”。《礼记》:“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指人的品质。其字形:从广(yan3),兼声。广(yan3),凭借山岩构建的小屋。所以从“广”的字均与房屋建筑有关。如:府、庖、厨、庫等。廉,本义指房屋基台的四边,这个意义与字形是统一的。因为房屋基台四边的特点是方、平、正、直,因此引申指人正直的品质。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假借字不能说明本义。《史记》中有“翩翩公子”之句。形容人的风度体态,为何从“羽”呢?实际上,此处的“翩”用的是一个假借字。本来应该用的是“”。“”,形声字,从页,翩省声,义为面貌俊美。从页,表示与人面貌有关。形容人的容貌风度的应该用“”。而“翩”的本义为“疾飞也”。3、只有“笔意”才能与字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以形索义”要根据“笔意”进行。“笔意”是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笔势”是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執,《说文》:“捕罪人也。”西周金文作日,西周金文作齊,《说文》:“禾麦吐穗上平也。”“形义统一”“以形说义”的“形”,指的是“笔意”,“形训”只能根据“笔意”进行。如果面对的是已经符号化的“笔势”,就需要利用古文字资料,将其还原为“笔意”。保留“笔意”的是小篆及金文、籀文、古文、甲骨文字。五、形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区分“本义”和“造意”本义就是和字的形体相联系的,在文献中应用的最早的意义。如:迟,徐行也。《诗经》行道迟迟。造意就是原始的造字意图,造意有时候和本义是重合的,但有时候造字意图仅仅显示本义,但本身不是本义,因为它不是实际语言中使用的意义。如:齐,禾麦吐穗上平也。文献中从来没有使用过“禾麦怎样”的这一意义,因此它不是“齐”的本义,只是一种造字意图。《说文》中的“本义”和“造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本义与造意相重合。即字的造意恰好就是字的本义。如:《说文·口部》:“加,语相譄加也。从力口。”《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马融注:“加,陵也。”《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本义与造意不合。分以下几种情形:(1)二者所指范围大小不同,造意指的是个别事物,本义指的是一般事物。如:塵,鹿行扬土也。从鹿从土。(2)造意与本义所指虚实不同,造意是具体的意义,本义是抽象的概念。如:彊,弓有力也,从弓畺声。若,择菜也。从草从右,右,手也。(二)、注意形义关系的复杂性1、同形异义同一个形体在不同的汉字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屯:一,地也。雨:一象天。夫:从大一,一象簪。血:祭所荐牲血。从皿,一象血形。2、异形同义不同的形体在构成汉字时表示相同的意义。儿,仁人也。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作为单字意义不同,但作为构件有时表示相同的意义。兄,长也。从儿,从口。亦,人之臂亦(腋)也。从大,象两亦(腋)之形。其中的所从的“儿”“大”都是人,与“人”所表示意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