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数与代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关注的知识问题(一)数与代数•13、二次函数•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通过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3)新增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4)重视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性质;(2)图象的顶点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3)没有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4)用代数法研究函数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一)数与代数•1、有理数•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数轴的应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2)重视对乘方意义的理解;(3)重视对有理数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明白其中的算理;(4)新增对含有较大(或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要求降低的方面:(1)求有理数的绝对值时,对绝对值符号内含字母不做要求;(2)有理数运算以三步为主。(一)数与代数•2、实数•要求加强的方面:(1)了解数再一次进行扩充的意义;•(2)新增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探索数字运算的相关规律;•(3)重视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4)重视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要求降低的方面:删去平方根表、立方根表。(一)数与代数•3、二次根式•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2)没有根式的化简;•(3)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主要用于实数的四则运算,且明确提出不要求分母有理化。(一)数与代数•4、代数式•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够用于表示具体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规律;•(2)重视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3)明确要求能根据特定问题查找数学公式,并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一)数与代数•5、整式•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对乘法公式几何背景的了解和公式的推导。•要求降低的方面:(1)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只要求了解,没有要求字母指数幂的运算:(2)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3)乘法公式只限两个——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整式除法只限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数与代数•6、因式分解•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2)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并且指数是正整数。(一)数与代数•7、分式•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分式模型思想和对分式意义的理解.•要求降低的方面:(1)最简分式的概念没有要求,没有分式的乘方;(2)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不要求后,降低了分式化简的繁难程度。(一)数与代数•8、方程与方程组•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模型思想——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重视估算——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3)明确配方法的名称及意义:(4)重视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的有要求(分式不超过2个);(2)没有高次方程、根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3)没有韦达定理;(4)没有用求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一)数与代数•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不等式模型思想的建立和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2)重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3)重视用数轴确定解集。•要求降低的方面:(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限2个不等式;(2)对不等式的整数解没有明确要求,但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用到。(一)数与代数•10、函数•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函数的模型思想,并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重视理解和运用图象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3)重视用多种函数表示法刻画问题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4)重视函数的作用——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5)重视对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6)重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要求降低的方面: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没有根式,只要求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一)数与代数•11、一次函数•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一次函数意义(反映均匀变化的一种数学模型)的体会——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3)新增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4)重视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一)数与代数•12、反比例函数•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2)重视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