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改形式与目标的统一查哈阳农场初级中学乔博一、应试教育的特征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一)基本特征1、“应试教育”是“淘汰”教育,面向少部分学生而忽视多数。2、“应试教育”围绕考试需要,单一设置课程,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3、“应试教育”把教育僵化为“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单一目标培养生。4、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5、重视应试能力、轻视实践、动手能力。6、把学习局限于课本范围内。(二)影响1、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试教育只重视升学率,而较少考虑教育如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3、导致学生的平重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制造教育的不平等。4、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5、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不合理竞争,影响教师队伍稳2定。6、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7、热衷短期行为,缺乏全面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和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责任感。(三)应试教育成本低素质教育=教育+趣味。应试教育=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是说,要给教育的内容加上趣味性,学生越小,趣味性就需要越多。学生越大,个体分别就越大,兴趣不一致的就越多,如,有喜欢周杰伦的,也有喜欢李宇春的,教育者还得根据不同的兴趣施教。所以说,应试教育成本低素质教育的确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教育,无论是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四)应试教育下的“三苦”传统教学学生有“三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学习负担过重之苦;校园生活单调之苦。教师也存在“三苦”:教育教学压力之苦;文化生活单调之苦;竞争关系紧张之苦。(五)课改的动力动力来源于良心。我们看到中国基础教育存在这些问题,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下备受煎熬,我们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吗?我们传统教育只能是少数学生的片面发展,而放弃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发展。我们能够忍心让那些孩子的家长的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破灭吗?我们3如果是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一定选择改革,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动力来源于责任。教育是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事业,教育也是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命运的事业,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能够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吗?我们目前的培养模式肯定不能承担起这样的历史责任。如果我们是有责任的教育人,我们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改革。动力来源于信仰。我们教育工作者,究竟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发展做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就一定会把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有问题,我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会不断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就一定选择改革。二、素质教育的推进(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4学会审美的教育。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5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6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二)“志远行近”的指导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因此要实现“志远”的战略目标,关键还须“行近”,关注过程,关注细节,以每一件小事作为实现“志远”的载体。其指导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的育人教育的科学规律与战略方法的操作指南;其指导意义更体现在教改的推进的方法与战略指导上。其精髓告诉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有扎实可行的实践步骤,不可好高骛远,更不要一叶障目。(三)课堂素质教育的标志课堂素质教育特点:一是以学生为起点,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切实发展。二是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赖以建立的基础。三是以兴趣为桥梁,兴趣是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四是以鼓励为方法,鼓励是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手段。五是以成功为原则,成功是教学效果的最高标准。课堂素质教育的标志:参与、质疑、选择和手脑并用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呢?关键在于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1、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2、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研究表明,高效率、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至少包涵以下四个环节:7⑴展示教学目标;⑵达标导学,就是以达标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习;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⑷对检测结果实施矫正。3、抓好差生工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四)素质教育的外在条件1、提高学校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学校素质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育人功能。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管理水平,这是学校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二是办学条件,包括固定的经费来源,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类设备装备、基地、场地以及生源、社会文化,这是学校素质的基础。三是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管理手段,这是学校素质的关键。2、提高校长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低素质的校长,绝对办不出高素质的学校,低素质的学校,绝对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高校长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校长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时刻注意塑造自我,要成为师生员工的楷模。3、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素质由“师德”与“师能”构成。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能”包含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8两方面。4、动员全社会参与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动力学校的小环境,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要广泛宣传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意义,切实改变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观念,要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改革,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形成社会教育的网络,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5、督导评估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督导评估具有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督导”;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离开评估。督导评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机构和部门都不能代替的。素质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干“督政”与“督学”的力度。因此,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三、教师“四观”的转变(一)观念的转变:1、树立新教育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9面发展着眼。⑵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⑶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2、树立新教学观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3、树立新学生观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4、树立新质量观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10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二)地位的变化首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的变化:(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