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第一节概述一、相关概念1、癔症性躯体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2、癔症性神经症3、转换性障碍二、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的异同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障碍DSM-Ⅳ躯体化障碍分享性遗忘疑病症分离性漫游转换性障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疼痛障碍人格解体身体畸形障碍ICD-10躯体化障碍分离性遗忘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漫游疑病症分离性木僵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神与附体障碍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其他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抽搐躯体形障碍,未特定分离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混合性分离(转换)性障碍其他分离(转换)性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未特定CCMD-3躯体化障碍癔症性遗忘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癔症性漫游疑病症癔症性木僵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癔症性附体障碍其他或待分类躯体形式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癔症性附体障碍癔症性运动障碍癔证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混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disorder定义心理冲突或者心理障碍以身体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表现为身体感觉不适(胃痛、呼吸困难),有的表现为正常生机机能的丧失或削弱(不能看见,不能咽下东西,不能行走等)。而这些身体形式障碍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病变,但有证据表明这些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这些躯体形式的障碍都不有意识假装出来的,而且经过严格的医学检查后,病人仍然相信自己趄的有病。多伴有抑郁、心境障碍、焦虑等。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一、Hypochondriasis1、流行病学研究•就医人群的2%-3%•无性别差异•高发于青春早期•表现因文化而有差异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2、临床表现与特征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的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反复就医,不相信无器质性病变的结果并非有意假装伴有惊恐发作表现有文化差异(恐缩症)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二、Somatixationdisorder1、流行病学研究•患病率女性为男性10倍•发病于青春期•与双相障碍、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共病•多发于不接受情绪表达的文化与民族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2、临床表现与特征反复申诉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并有所夸大。他们所关注的是症状本身,最常见的症状有:胃肠道,异常皮肤感觉,性与月经方面。(女性患者在泌尿、生殖器、皮肤软组织方面较为突出)。躯体化障碍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3、诊断与鉴别①躯体障碍:部位固定、稳定与否②焦虑障碍:其症状不局限于躯体症状③抑郁障碍:抑郁量表评定加以区分④疑病障碍:关注潜在疾病及后果⑤妄想障碍: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转换性障碍三、Conversiondisorder1、流行病学研究•发病于青春早期及成年早期,多30岁以前•女性为男性两倍•患病率难达成一致•患病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战争年代广泛存在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转换性障碍2、临床表现与特征身体机能障碍(失明/音/聪,瘫痪,麻痹)无生理或器质性改变症状具有选择性“美丽的漠视”并非有意装病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转换性障碍3、鉴别①诈病、做作性障碍:有意假造生病、捏造身体症状,以得到外在利益②无意识过程?--视觉辩认测验时4、癔证集作发作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四、Paindisorder1、此“疼痛”非彼“疼痛”心因性疼痛: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发作时,可由生理原因引起,随后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维持疼痛的主要作用)2、特征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数升高,对躯体不适耐受性差,多反复求助其他科室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3、流行病学研究•患病率0.6%(美)•占因疼痛就诊的30%-60%•10-15%的成年人仅由于背部疼痛导致一定程度的不能工作•女性较男性多见•与焦虑、心境障碍共病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4、鉴别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②抑郁症躯体化③疑病症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畸形障碍五、Bodydysmorphicdisorder1、流行病学研究•患病率1%-2%(美)•发病于青春早期,高峰19岁•几乎都不会结婚•合并抑郁•12%的皮肤病患者有体象障碍•女性中远比男性更为常见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畸形障碍2、临床表现及特征过份专注于想像的或过于的外表缺陷一天花3到八小时的时间照镜子经常从他们亲友寻求证实依赖于整形外科手术慢性起病,早年受到嘲笑或父母关爱少合并强迫症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病因1、生物学因素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史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女性更容易躯体化,男性更容易反社会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失调医源性因素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病因2、心理学因素心理动力学:防御焦虑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观点:病人角色采用认知的观点:身体感觉的曲解心理动力学的病因解释弗:没有表达的强烈情感导致儿童时期的潜意识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疑病症:焦虑是由不能接受的愿望,超我将性能量(敌意)指向自我退行作用:倒退回生病孩子的状态初级获益:避免焦虑二级获益:逃脱责任第二节躯体形式障碍-治疗1、相关问题2、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3、心理治疗心理动力治疗:揭示无意识冲突认知行为治疗:改变思维习惯暗示治疗第三节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disorder定义:指患者不再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一些心理功能-认同、记忆、对自我或环境的认知-被离出了意识。这些障碍并没有可检测的大脑损伤。※区别于正常的“分离”第三节分离性障碍-人格解体障碍1、depersonalizationdisorder流行病学研究•平均发病年龄16岁•急性发展,慢性病程•共病于焦虑和情绪障碍及回避、强迫人格障碍2、临床表现及特征丧失自我”意识”现实解体感第三节分离性障碍-人格解体障碍丧失再认记忆情感反应少知道自己的感觉不真实3、诊断与鉴别第三节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1、Dissociativeamnesia流行病学研究:•重大创伤性事件之后•伴多种症状(抑郁、头痛)第三节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2、临床表现与特征:五种形式遗忘局限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系统性遗忘。情节记忆3、诊断与鉴别顺行性遗忘(区别于器质性遗忘)第三节分离性障碍-分离性漫游1、Dissociativefugue流行病学研究•约0.2%,发生在成年期•严重心理创作之后2、临床表现与特征:逃离心理困境,离家漫游新的身份,有目的生活,第一次遗忘清醒后第二次遗忘第三节分离性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1、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女性患者为男生3-9倍•儿童期发病,20-30首次确诊•不经治疗,持续一生•伴药物滥用、抑郁、躯体化障碍第三节分离性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2、临床表现与特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个子人格都有独特的记忆、行为、思想以及情感子人格交替、反复控制患者转换人格之间的觉察不对称子人格有戏剧性差异第三节分离性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3、诊断与鉴别:假装DID双相障碍精神分裂1、假设:逃避不能应付的情境2、生物学观点:大脑功能缺失3、心理动力学观点:防御焦虑4、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观点:社会角色分离获得奖赏或避免压力的反应;获得同情和逃避责任的策略5、认知的观点:记忆功能失调第三节分离性障碍-病因第三节分离性障碍-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剂2、心理治疗:以心理动力学治疗为主整合患者分离了的人格状态Kluft的三分之一原则;9个步骤催眠术:诱发分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