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企业信息化及其规划建设第一节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第二节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法第三节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第四节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潮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判断,把“信息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民族战略的高度。第一节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一、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概念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信息化规划首先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是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它代表着信息技术部门在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业条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证。然后是制定信息化目标,它是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在时间上的宽度一般是3-5年,每年要根据面临的新环境、企业的新发展和技术上的新趋势等因素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什么要进行整体规划呢?因为通过企业信息化规划,企业可首先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在软件方面慎重选型,选用成熟的、能够支持自己企业行业特色的软件平台,采用可定义的平台式软件,减少系统的开发,加强组织与人员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多层次培训、规范业务与技术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应用、改进,不断优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益。这样,能对风险进行充分的预测、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与方法进行量化管理,通过有效的规划执行风险管理办法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与避免风险的影响。二、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目标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利用信息化得到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销售信息等,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积极的市场反应,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达到企业迅速发展的效果。企业信息化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消除信息孤岛※优化业务流程※加快响应速度※降低库存量※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决策水平三、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1.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同时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2.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3.强化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4.加强信息化进程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建设5.企业信息化应该依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四、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步骤1、环境分析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是信息化规划必不可少的工作,它是规划的依据。在这部分工作中,需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等。其中,三点尤为重要,第一,要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起的作用,第二要分析并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第三,要了解竞争对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等。2、企业战略分析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务的。为了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在这部分,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级的总目标,企业各个关键部门要做的各种工作。同时还要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明确上述各个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因素,使信息化与企业战略实现融合。3、分析与评估企业现状对企业的现状分析与评估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企业的业务能力现状和企业的IT能力及现状。企业的业务能力分析是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的特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运作模式、业务活动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探讨改进方法。信息化现状分析是诊断企业信息化的当前状况,包括基础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状况,分析信息系统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给出信息化能力评估。4、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发现能够在现有环境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从而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流程。5、信息化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在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优化流程的业务运作模式,制定企业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指出信息化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安全、数据库等需求。6、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根据前面五步分析的结果,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企业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是起草企业信息化基本原则。它是指为加强信息化能力而提出的基本的准则和指导性的方针。信息化基本原则犹如国家宪法,它代表着信息技术部门在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业条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证。然后是制定信息化目标。它是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对于所形成的每一个业务构想,明确IT对其支持的理想状态,即IT战略目标。7、确定信息化的总体构架和标准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对信息化的需求,首先,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三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结构的总体架构。同时,还需要拟定信息技术标准。这一部分涉及到对具体技术产品,技术方法,和技术流程的采用。它是对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技术支持。通过选择具有工业标准,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有前景的信息技术为标准,可以使企业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提供安全,先进,有竞争力的服务,并且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8、信息化项目分解分析整个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重点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弥补差距所需要的行动,将整个信息化过程分解成为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若干子项目,定义每一个项目的范围、业务前提、收益、优先次序、以及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选择每一项目的实施部门或小组,确定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9、信息化保障分析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要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准备度评分,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然后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根据公司财力,决定取舍。五、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原则1.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原则信息化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保证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2.与企业发展相配合原则信息化规划要适合企业的规模发展。因为,不同的企业规模在信息化规划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一个刚刚创业的公司既没有财力也没有必要启用大型ERP系统,所以在规划时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划。3.整体规划原则企业信息化不只是满足现有体制和管理方式的电算化。没有企业的优化,信息化也不会有显著效果。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要有发展的观点,应站在企业优化的高度,从整体上来规划企业信息化。4.一体化集成原则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覆盖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地搞单项计算机应用,而应该统一考虑。按照这个观点,从企业内部的经营全过程来分析,在工程设计领域应用CAD、CAE、CAPP、CAM;在管理领域应用MRPII或ERP、OA、CAQ;在制造领域内应用的NC、DNC、FMS等等都属于企业信息化范畴,而在选用这些技术时应有统盘考虑,力求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以获得综合效益。5.长期发展原则规划方案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能适应未来一段时期业务模式的变化,不仅要考虑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还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必须考虑日后所需的管理方案,考虑未来的工作流程的适应性等问题。保证规划具有可扩展性、技术前瞻性、接口灵活性等特点,要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在规划时留有适当余地。6.创立竞争优势原则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开发、生产和市场上,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同样成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正是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企业之间发展出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需要对行业内的信息化状况进行研究,设立符合行业发展状况的信息化目标。7.管理、业务变革出发的原则企业管理的变革需求往往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出于提高管理效率的考虑,而缩短生产周期和交货期,加快资金和存货周转;出于提高管理效益的考虑,而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制造成本,集中资金管理;出于提高竞争力的考虑,而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投诉响应速度等等。因此,信息化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管理和业务变革的需求。8.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原则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企业不仅仅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要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需要能配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步伐,在信息化方面尤其不能落后于人,充分把握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原则。9.市场可供应原则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规划时,不能脱离实际,需要把规划建立在对市场的供应状况做出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具体项目的实现中,更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供应情况,没有软件公司的市场供应做支持,便会在信息化投资上付出昂贵的代价。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效果评价1、是否阐明了清晰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远景为企业信息化制定一个清晰的未来发展远景和目标非常重要。有的企业尽管有很厚的信息化资料,可是没有清晰的远景。另外,如果不能用明确的语言将企业信息化的远景目标描述出来,就很难得到企业高层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化规划就可能是纸上谈兵。2、能够说明信息化的价值所在在信息化规划中一定会涉及到信息化投资的问题。因此必须要能够说明为什么要投资,这种投资将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如果不能用业务人员所能理解的方式说明信息化的价值所在,信息化就会被看作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的成本中心。应当懂得:业务人员和IT人员对于价值的理解和衡量方法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衡量信息化价值的机制。3、需要体现出IT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规划不但要有硬件、网络、技术的规划,同样重要的是对IT管理机制的发展规划。例如,对于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信息沟通体系的完善等。信息化发展中经常要对各种IT项目进行分析,确定这些项目的优先顺序,分配有限的IT资源。作为这种分配的基础,必须能够建立起一套成熟的IT管理机制。4、体现如何培养员工的信息技能和意识企业信息化包括许多和人力资源有关的方面。不仅包括传统的培训,薪资,绩效反馈和职业发展机会等,还包括培养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在企业经营的动态环境中,企业能否给自己员工设计了很好的职业发展道路?他们的职业发展和IT是否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员工个人是否具有很好的信息系统工作技能?IT部门员工是否有对企业业务提供良好服务的责任感?员工是否意识到信息资源和知识积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个人和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从经验中学习?这些都是和企业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