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礼仪概述-.d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一章礼仪概述【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熟悉礼仪的特征与作用;掌握礼仪的内涵与基本原则。【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礼仪的内涵及礼仪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案例】细节决定成败有一位女士去应征财务经理,路上正好碰上一场大雨,幸好出门带了伞,才没有迟到。当她来到招聘单位的电梯前时,取出纸巾把鞋擦干净,然后把纸扔进垃圾桶。当她坐在面试经理面前时,经理看完证书后,没问她任何问题,微笑着告诉她:“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当她不敢相信地看着经理时,经理告诉她:“第一,这样的天气你仍然来了,说明你做人很有原则,很守信用;第二,你没有迟到,说明你准备很充分,很守时;第三,你的衣服没湿,说明你昨天看了天气预报,来时一定带了伞;第四,刚刚从公司的监视器里看到了你的行为,证明你很有修养、很细心。一个人的小习惯是无法刻意掩饰的,所以我们很愿意和你这样的人成为同事。”(资料来源:华英雄.华英雄说礼仪.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已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礼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的规范与修养已成为个人立身处世、企业谋生求存的重要基石。一、礼仪的起源“礼”是一个历史范畴,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礼仪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适应社谢谢观赏谢谢观赏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仪的内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礼仪起源于祭祀。豊(lǐ),古同“礼”,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从甲骨文形体来看,“豊”字从“豆”,豆是古代的食器,也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豊”字本像盛玉礼器之形,是祭祀用的,也用以指代祭祀活动,后添加意符“示”而派生为“禮(礼)”,以表示“事神之事”。《说文·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履也”是声训,意谓“礼”为人所遵循“所以事神致福”,则道出了“礼”表示祭祀的本义。《辞海》中对“礼”的解释:“①本谓敬神”。从繁体字“禮”的结构来看,左边是“示”字,意为祭祀敬神,右边是祭品,表示把盛满祭品的祭具摆放在祭台上,献给神灵以求保佑。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的状态,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海啸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并按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同时,由于原始人对自身的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进而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自然力量和民族祖先一直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两类崇拜对象。人类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神和祖先的信仰、崇拜,期望人类的虔诚能感化、影响神灵和祖先,从而得到力量和保护。在他们祭祀天地神明以求风调雨顺、祭祀祖先以求多赐福少降灾的过程中,原始的“礼仪”随之产生了。礼仪还源于协调人类相互关系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人类的内部关系,如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类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各异、扶老携幼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保证和维护的秩序。可以说,维持群体生活的自然人伦秩序是礼仪产生的最原始动力。在此基础上,礼仪扩大到人际关系的其他方面。另外,礼仪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共同认定而形成,并被大家一致遵守和沿用的。所以,礼仪又是约定俗成的。【小链接1-1】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礼仪”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的“礼”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第一,“礼”指尊敬和礼貌。《说文解字》解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礼”的本义是敬神,即祭祀神灵,祈求降福。后随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步由敬神延伸到敬人。《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孟子·告子下》云:“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这里的“礼”就是尊敬和礼貌的意思。“礼”的这一含义一直传承至今,成为现代礼仪的基本内容。第二,“礼”指典章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礼”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指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同时也指符合双方关系、身份和地位的礼节形式。《礼记·礼器》云:“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三代之礼”就是指的夏礼、殷礼和周礼。三段引文中的“礼”,已不仅仅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典章制度。第三,“礼”指礼物。《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晋书·陆纳传》云:“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袢。”这里的“礼”指的都是礼物。现代汉语中的礼仍然保留这一含义。第四,“礼”指仪典、仪式。“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的仪式,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具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如西周时朝廷举行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礼,民间约定俗成、相沿成袭的婚礼、寿礼、丧礼等仪式,都属于这个范围。“礼”的这一意义与“仪”相同。古代“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仪”指准则、法度。《墨子·天志》云:“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其中“仪”的意思与“礼”的第二个含义相近,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第二,“仪”指典范、表率。《荀子·正论》云:“上者,天下仪也。”古人常以“母仪天下”赞颂皇后的言行风范,其中的“仪”都是典范、表率的意思。第三,“仪”指仪式、仪典、仪礼。《荀子·正论》云:“住诸夏之国,同服同仪。”《晋书·谢安传》中有“诏府中备凶仪,其中的“仪”都为仪式、仪典的意思。第四,“仪”指容貌、举止。《诗经·大雅·蒸民》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晋书·祖逖传》云:“逖性放荡,不修仪检。”《晋书·温峤传》云:“冈仪秀整,美于谈论。”这里的“仪”都是指容貌或举止行为。第五,“仪”指礼物。通常所说的谢仪、贺仪、奠仪,就是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礼物。古代典籍中“礼仪”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小雅·楚茨》云:“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外,《周礼》也有关于“礼仪”的说法。《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其中“礼仪”的内涵都是指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由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可知,中国古代的礼仪博大而精深,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礼仪的内涵也就具有多种意义。依据不同的意义又使礼仪有了不同的称谓: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礼是“国之基”“政之本”“君之大柄”,因此被称为“礼制”“礼治”;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和惯例而言,被称为“礼节”“礼俗”;作为个体自身修养而言,被称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被称为“礼让”;用于理性活动或思想观念时,又被称为“礼义”等。从不同的称谓可知古代礼仪丰富而宽泛的含义,但从本质上讲,中国古代礼仪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是统治者统治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二、礼仪的发展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教育源远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礼仪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革演化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历史阶段不同,不同时期的礼仪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谢谢观赏谢谢观赏(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礼仪1.礼仪的起源和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蒙昧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际关系十分简单,礼仪也非常简朴。由于人类没有同大自然抗争的力量,科学文化水平低下,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祭天敬神成为原始社会礼仪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只有等级,如老与幼、首领与成员等,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有等级的,这个时期的礼仪也反映了民主、平等、等级的观念。原始社会的礼仪对于教育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相当于法律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礼仪,原始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懂得怎样去打扮自己。他们把兽骨、贝壳、野花戴在头上或者挂在脖子上,去装饰或炫耀自己。而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诞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在此后的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礼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礼仪也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将原始的祭祀仪式发展成为符合奴隶制社会需要的伦理道德规范,礼仪成为维护奴隶主尊严和权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麻醉和统治人民的工具。例如,“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系统、完备的阶段,并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约人的行为的领域。奴隶社会的尊君成为礼仪的核心,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没有平等可言,妇女更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奴隶主通过礼仪制度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尊卑意识,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在这个时期我国出现了孔子、孟子等一大批礼学家,第一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和规范,确定了我国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三礼”等珍贵的典籍和文献,是我国礼仪的经典之作,对我国后世的礼仪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以前,原始人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精致打磨的石器(后来又发现了金属)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笨重石器和木棍,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使劳动者拥有了更多的剩余消费品,进而产生了剥削,最终不可避免地诞生了阶级,人类开始向奴隶制社会挺进。到了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细介绍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