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引言: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时原则整体原则:多方法、多人力、心理成分多层面整合;发展性原则:将学生看成“发展”中个体;教育走在心理发展前;三早。主体性原则:充分了解学生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其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成长力量;活动性原则:以“活动”媒介,注重学生自己体验、反思和行为练习,做到“做”中学。差异性原则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不平衡性:不协调的身心之旅(二)动荡性:在矛盾中寻找自我(三)社会性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考虑理想、志愿和抉择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严肃性。(一)心理问题的类别1.发展性心理问题2.适应性心理问题3.障碍性心理问题二、关于心理问题特点针对的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个体,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强调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具体表现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目标缺失1.发展性心理问题2.适应性心理问题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地生存状态的过程。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特点“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重视个体自身理性,强调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表现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3.障碍性心理问题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研究的范畴。焦虑性障碍、抑郁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2、我们的任务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3、需要了解的内容厌学与考试焦虑逆反青春期异性交往自卑心理情绪调控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一)学习心理问题(二)人际交往问题(三)自我意识问题(四)情绪调控问题(一)学习心理问题之一青少年课程表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快乐单身汉内在原因:学习动机缺乏典型问题:一个问题中国学生,真正喜欢学习的有多少人?对学习缺乏兴趣——46%;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33%;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21%;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小学生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厌学”“不会学”“不能学”等学习问题,其中厌学问题的发生频率占首位,学习动机缺乏发生率为11.86%。从初中预备班到初三年级发生率是5.86%、12.56%、15.16%、18.39%;从高一到高三发生率依次为:10.18%、4.77%和41.11%。高三厌学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1.厌学厌学是学生主观上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和冷漠态度,且表现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模式。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逃学行为)。怎么才能判断孩子厌学呢?对学校各科学习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学习,而不仅是一门学科有厌学情绪;学习活动表现较差,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复习考试等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基本学习毅力和自制力;各科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自己不是很在乎。2.表现尽力逃避学习: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对学习活动厌倦: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表现烦躁,或转移话题;学习容易分心学习焦虑过低:考试之前一点不紧张,考不好也无所谓;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3.原因(1)家庭方面父母对知识的消极态度,如知识无用论等;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厉,动辄惩罚,孩子将学习和痛苦体验建立联系;过于保护和溺爱;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破碎的家庭结构或留守儿童。(2)学校方面教师对落后学生的忽视或歧视;教学内容不丰富,照本宣科;教法不活,满堂灌,填鸭式;课业负担重:内容太难,作业太多;应试教育:学校评价体系单一;(3)自身方面屡败的学习经验:看不到希望,努力看不到进步;不良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欠佳、过分敏感和内向;被老师忽视或讽刺以致破罐破摔等;期望过高: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情感需要缺失:得不到尊重,环境适应或人际关系等导致的心理困扰。(4)社会方面过于追求物质享乐,忽视内在精神的社会风气;学校周围不良环境,转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4.对策(1)教育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价值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学习快乐以及知识的价值。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和具体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2)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培养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展开多项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自己才能和爱好的机会。(3)指导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尽可能让学生制定目标。因为学生自己制定目标有助于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设置目标,那么要引导共同制定目标,可以给出若干个目标让学生选择。使学生确信目标可以实现。为此,告诉学生其他人已达到此目标,并确保学生拥有达到该目标的资源,让学生知道别人相信他能成功。一定要给学生进步反馈,最好是教会学生通过自我监控自己了解进步情况。(4)注意反馈和评价技巧反馈要及时;反馈应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反应,这比知道什么是错误更重要应随时让学生了解距离自己定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善于发现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学习态度和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5)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香克(D·Schunk,1984)的研究表明,在归因训练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因素;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反馈,告诉他们努力获得了相应的结果,使他们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一)学习心理问题之二区分三个概念焦虑考试焦虑焦虑症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在考试情境激发下而产生的的一种心理焦虑状态,表现为考生对考试的担心、紧张或烦恼为特点的情绪状态。1.原因(1)个人因素自我期望过高;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学习方法不合理;人格原因: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强;缺乏意志力,归因方式;认知偏差: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及自身能力评价不当。其他个人原因:性别(2)客观因素父母的压力:高期望,补偿心理等;学校:老师的压力(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差学生)、同学之间的竞争等;社会就业重学历,考试制度“一考定终身”。考试焦虑对学习的影响途径认知成分:如担心考试考不好、担心被同学看不起,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是焦虑的核心部分。生理成分:如考试前呼吸、心跳加快,出汗,晕倒,它是与自主神经系统相结合的。行为成分:如考试时草草答题,考试前突然生病。(1)认知调整①考试焦虑评估弄清事实分析事实重新解释再次评估做出应对行为②理性情绪ABC“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阿尔伯特·艾利斯秀才解梦的故事秀才的三个梦:1、自己在墙上种白菜2、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3、他和心仪的女子背靠背躺在床上算命先生:1、白费劲2、多此一举3、没戏店老板:1、高中2、有备无患3、有戏晚上秀才做了三个梦理解为凶兆B垂头丧气,收拾包袱回家C理解为吉兆意气风发,考取探花A③目标调整:适中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唤醒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叶克斯-多德森定律④积极自我暗示“我准备的这么充分,一定没问题!”①深呼吸调控让学生站定,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辅导教师给予指示语,“一呼,一吸,一呼,一吸……”或“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2)考前情绪调整②运动消除法体育运动是不良情绪的天然良药学生以脑力活动为主,而适当的运动是消除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1周3天,每天30分钟,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③合理情绪宣泄聊天法:倾诉诉诸文字哭笑法书面释放法④睡眠消除法事实证明,很多临考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于学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引起的。⑤兴趣消除法人们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整个身心都会投入进去,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什么忧愁烦恼都会抛到九霄云外。⑥食疗法增加身体营养的方法设法增加适量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还要补充大脑所需的维生素、氨基酸以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不同节奏的音乐能使人放松,使人的生理、心理节律发生良性的变化。圣洁、高贵的音乐:净化灵魂、境界开阔;速度较缓的音乐: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清澈、高雅、透明的古典音乐:可以增进人们的记忆力、注意力。⑦音乐放松法(3)行为调整考前准备认真复习劳逸结合物品准备系统脱敏训练考试技巧掌握注意答题要求仔细审题由易到难顺序时间分配得当卷面保持干净认真核查(二)人际心理问题之一1、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2、表现超限逆反学生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如果过度,对个体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个体就会采取措施逃避刺激。每天山珍海味令人倒胃口;父母整天的喋喋不休也会让子女不胜其烦。情境逆反在特定的机会、场合,学生处于一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家长不顾及孩子当时所处的情境,就会使孩子对家长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的态度,拒绝接受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这就是情境逆反。信度逆反教师家长的所作所为随时随地都受到孩子的监督,倘若教师家长本人的行为举止与他平时所作的宣传教育相悖,就会造成孩子对家长教师的不信任态度,这就是信度逆反。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能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禁止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反射,产生与禁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自主逆反如果教师家长在对待孩子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权威与民主归因逆反假如孩子了解大人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图时就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人际中的真诚平衡逆反当教师、家长、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家长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孩子一致,孩子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的不合拍,从而维持心理平衡,这就是平衡逆反。师生关系、亲子关系3、原因(1)主观原因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一切持否定态度.偏激心理:社会阅历浅、知识缺乏,考虑问题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2)客观原因社会缺乏对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家庭、学校、社会与孩子的不良互动;社会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新生事物与传统的对立。4、对策(1)成人正确看待逆反心理正常表现意味着成长体现了被关注的需要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突出自我——认同;显示不同——模仿成年人。(2)合理疏导逆反心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逐步改变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的谈话平等商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温和真诚地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分析孩子逆反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调整行为或改变环境;冷处理:师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再沟通处理。(3)注意提要求的方式和方法①任务明确:做什么、什么时间做;②说明原因很多研究发现,成人解释清楚理由时,孩子更愿意服从;要求越合理,越能照顾到孩子的权利和需要,越可能得到服从,尤其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这个理由是从孩子获益的角度解释。③提出期望:让孩子感觉你希望这样做,并且相信他能做好;④要求不应太多:不是非常需要的要求就不要提,只要提出就尽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