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唐思鹏讲于四川省寶光僧佛学院学佛的人一定要对宇宙一切诸法的体相业用,有如实无误的尔又全面的了解,然后方能无挂无碍,具备一切智智。如果学人尚有一法不明,一理未通,这样便有一分迷事与迷理的无名存在,当然就不会获得大自在与大解脱。学佛者若要成就一切智智,也就绝不可能尔成了一句空话。佛典中阿赖耶识这一名词随处可见。但是一般初学佛法的人不知阿赖耶识是什么意义,更不了解它的伟大做用,每每把它错误的理解为灵魂、本体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样不但曲解了大法,尔且也阻碍了自己慧命的健康成长,岂不为此叹息!但是阿赖耶识的道理深广微妙,不说凡夫不能通达,就是二乘亦不能通达。正如《解深密经》和《大乘阿毗达摩经》中分别所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所以佛对二乘人不讲极难通达的阿赖耶识,唯独给殊胜的大乘菩萨宣讲。因为二乘人不需破除法执,当然对于阿赖耶识的甚深道理也就用不着去研究通达了。但是做为学佛的大乘菩萨来讲,则必须深入正确的通达甚深缘起的道理,然后方能破除法执,证得圆满的法空眞如,尔成就一切智智。但是若欲明白甚深缘起的道理,则又必须首先弄清阿赖耶识的内涵,明白万法不从上帝、神我、自性、无因尔生,尔是以阿赖耶识为助缘的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理论。这様佛法才能摆脱玄学、迷信、低级庸俗的色彩,同时学佛者也才有眞正解脱成佛的可能。因之,笔者有鉴于此,特对于阿赖耶识的体相业用作一探讨,笔之成文,以飨读者。不足之处,尚希同道指正!一、略释阿赖耶识的名义1.阿赖耶识的异名⑴阿赖耶识⑵阿陀那识⑶异熟识⑷根本识⑸一切种子识⑹心⑺所知依⑻藏识海⑼穷生死蕴⑽第八识2.阿赖耶识亟其异名的出处阿赖耶识亟一切种子识见于《大乘阿毗达摩经》。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阿陀那识见于《解深密经》。如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异熟识亟根本识见于《唯识三十颂》。前者如云:“谓异熟思量,亟了别境识”。后者如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心见于《解深密经》和《厚严经》。《解深密经》有“心、意、识相品”一名。(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厚严经》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所知依见于《摄大乘论》。如云:“所知依几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几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所知依指阿赖耶识,所知相指遍计、依它、圆成三自性,彼入所知相指悟入相、生、胜义三无性,彼入因果指修六度,彼修差别指修道十地,三学指戒定慧,彼果断指大涅槃,彼果智指大菩提。)藏识海见于《楞伽经》。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做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做用转”。穷生死蕴见于化地部。如《摄大乘论》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阿赖耶识)名穷生死蕴”。3.阿赖耶识亟其异名的含义阿赖耶识,汉译含藏识:此识能含藏诸法的种子,一切诸法种子为其所藏,以亟第七末那识执藏识见分为我。具此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故名含藏识,梵语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汉译为执持识:此识能执持染净诸法的种子亟诸有情的根身,故名执持识,梵语阿陀那识。异熟识,异熟有三义;⑴异时尔熟,业在过去,果在现在,业在现在,果在未来,不同时间变异成熟,故名异熟。⑵异性尔熟:业有道德舆非法道德的善恶性,尔果只有苦乐,性是无记,故名异熟。⑶变异尔熟:前六识造善恶业熏习阿赖耶识,尔此受熏的种在阿赖耶识中变异转化,待缘方能成熟生果,故名异熟。阿赖耶识随此成熟的业种作助缘,内变三界五趣的根深亟器界,酬前业力,故名异熟识。根本识:此识由含藏前七转识亟彼心所等各各自种,也就是含藏一切色心诸法的种子,此种遇缘又能生起一切色心诸法的现行,它是色心诸法运动转化所依的根本,故立根本识名。一切种子识:此识由具①名言习气,②二取习气,③业习气,形成内因缘能生世间诸法;同时又寄存般若种子,能生出世净法,故立④一切种子识名。心:一切色心诸法的现行转化熏习成种,存放于阿赖耶识中,是集穧义;阿赖耶识中色心诸法的自种遇缘又生起色心诸法的现行,是集起义。具集穧、集起二义,故立心名。所知依:所知即法之别名,意谓染净一切诸法皆依阿赖耶识尔有,故立所知依名。《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所知)等依(阿赖耶识),由此有诸趣,亟涅槃证得”即指此尔言。藏识海;阿赖耶识如海,其所含藏的种子如海水;种子生起现行诸法,如海水生波;现行诸法又熏成种子,如海波沉降为水。如是种现熏生,无有穷极,也如大海水波转化,舞有穷极一样,故立藏识海名。穷生死蕴:阿赖耶识一般随业牵引,长期流转于六道之中,只有圣者破除了我法执着,广穧无漏福慧,证金刚喻定时,顿断阿赖耶识中一切杂染法种尔转成无垢识和大缘镜智,此时阿赖耶识不复存在,尔生死永远穷尽,故立穷生死蕴名。二、阿赖耶识的性、量、境、受1、阿赖耶识的性: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八识规矩颂》云:“性惟无覆五遍行”。所谓无覆,也就是无有遮蔽意。阿赖耶识无我法执着,也无烦悩所知二障,自性显露,故云:“无覆”。此识不造善恶业,故不与善心所亟烦悩心所相应,性非善恶,故云:“无记”。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只有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遍行心所是心识最基本的、一般的活动,故八识生起,皆各有五遍行与之相应。遍行心所不善不恶,亦属无记。但是前六识烦悩心所与之相应时,此时与前六识相应的遍行心所则属恶性;若前六识善心所与之相应时,此时与前六识相应的遍行心所则属善性。由于阿赖耶识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当然与之相应的遍行心所亦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所摄。以故《唯识三十颂》云:“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2、阿赖耶识的量:阿赖耶识是现量所摄。识量有三:能量的识没有执着,不依名取相,它与所缘的境中无障隔。现照现观,是为“现量”。思维想象其所缘境,只有影像,尔无实体,但起推度审比作用,是为“比量”。于所缘境,未得境的实貭,其所认识,顚倒错误,是为“非量”。阿赖耶识在缘境时,既不依名取相,又无执着障蔽,全同前五识一样,只有现量,尔无非量和比量。3、阿赖耶识的境:阿赖耶识是性境所摄。境有三种:境为识变,由因缘生,自有体相(依俗谛说有体相),名为“性境”。思维想象,其境但有影像,尔无体相业用,是为“独影境”。在缘境时,由于迷情没有认清事物的实质,尔往往把此物执为它物,如黑夜见绳为蛇,见杵为鬼,迷情挟带本貭,故名“带貭境”。阿赖耶识所缘诸境为种子、根身、器界,三法皆属实物,均有体性,故是“性境”。4、阿赖耶识的受:阿赖耶识是舍受所摄。受有三种;识缘境时,违逆不顺,有逼迫感,有刺激感,使身心不适,是为“苦受”。识缘境时,随顺不逆,对身心有舒适感,快畅感,是为“乐受”。识缘境时,不顺不违,身心没有苦乐的感受,是为“舍受”。阿赖耶识只有自性分别,对境界没有显著灵敏的感觉,故通常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唯识三十颂》云:“相应为舍受”既是此意。三、阿赖耶识的依缘业用1、阿赖耶识的依缘:“依”既缘之别名,阿赖耶识是有为缘生法,故其所待之缘有四:⑴因缘:主要指生起现行阿赖耶识的自种,此现行从自种生已,但同时现行识又能转化为自种,因果同时,一颣相似相续,故种与现行互为因缘。《成唯识论》云:“谓有为法,亲瓣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虽种子与现行互为因缘,但以种子为主,故依因缘立“种子依”。⑵等无间缘:等谓等同,同类引生,故名为等。现行的阿赖耶识必依前聚自类为开导,使接着它生起的自颣识续缘一境,使前后认识相续,有条不紊,是为等无间缘。《成唯识论》云:“谓八现识亟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尔开导,令彼续生”。此缘指前念一识刚灭对接着它生起的第二念有开导用,故此缘名为“开导依”。⑶所缘缘:上缘是认识义,下缘是条件义,一切境界既是识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识生起的条件,故此条件为所缘缘。此缘有二:A亲所缘缘:此是能缘识直接所变所缘的境界,此境由能缘识亲变亲缘:B疏所缘缘:诸识变境必须仗托本质境才能引起识生、自变所缘境相,此本质境是能缘识间接所缘的境界,不由能缘识亲变亲缘,故名疏所缘缘。《成唯识论》云:“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阿赖耶识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境,是其所缘缘。一切有情的阿赖耶识可以互相仗对方的根身、器界为本质境、为疏所缘缘,尔别变一同时同处同一相状的境界为各自阿赖耶识所认识的境界亲所缘缘。故依所缘缘立,“境界依”。但是所缘缘是识所认识的境界,境是识的相分,离识别无有境,故唯识言:“只有内识,无诸外境”,由此“境界依”古唯识家废尔不离主。可是识的亲所缘缘是识的相分,故可不立境界依。但从疏所缘缘讲,凡识生起必待疏所缘缘为本质,然后能缘的识必仗之自变与疏缘相似的亲缘尔起,据此义亦可建立境界依。此中从识的广义来讲,识言总显一切有情的八识,一切所缘的境界皆是一切有情的识亲自变,故不论亲缘疏缘皆是依识尔变,识不依境尔有,故不立境界依是有其一定道理的。然从每一个体人或有情内部甲乙之间所缘的境界来说,是互为本质境,互作疏所缘。为本质境的疏缘多不是此识亲变亲缘,尔只能为此识生起的主要力量之一,故亦可立有“相对的境界依”:⑷增上缘:阿赖耶识除了前三缘外,其余凡能对此识的生住,或从正面、或从反面予以协助激发的,皆是其增上缘。《成唯识论》云:“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增谓增添力量,上谓向上生长,阿赖耶识生起的助缘,主要是以第七末那识为其所依的根,故依增上缘中的根立“俱有依”。2阿赖耶识的业用:《八识规矩颂》说阿赖耶识的业用有五:即“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⑴、受熏:阿赖耶识具有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的四个特点,故是所熏。阿赖耶识始终以无覆无记性一类相似相续,无有间断尔转,与前七转识有生灭间断、不是长时相似相续者不同,故能受熏。阿赖耶识无善性亦无恶性的间杂,故善法恶法皆能熏习,故能受熏。阿赖耶识无有我法执着,亦无烦恼所知二障,自体显露,故能受熏。阿赖耶识与具能熏义的前七转识亟彼心所同时同处和合无乖,故诸转识亟彼心所的自身与其所造的善恶诸业皆能熏习在阿赖耶识得见分上。此中能熏之法如灶内柴炭生烟,是能熏法;阿赖耶识如灶上所安置的锅,是所熏法;锅受烟熏,便有烟墨附着其上,即是熏习所成的习气。此中三者柴炭之烟,如转识亟彼心所;受熏的锅如阿赖耶识;锅上熏习所成的烟墨如阿赖耶识受熏所成的种子。⑵、持种;此从阿赖耶识所藏种子自性、种类以亟能持之由加以分述;阿赖耶识中种子的自性是一种能量,能量有显能和潜能两类。种子即是潜能,所以唯识把它称为“功能差别”。种子有本有新熏两类,这两类种不是固定不变,尔是相互转化的。因为种子遇缘就会生起现行,也就是潜能转化为显能。种子起现行,同时现行又熏成种子寄存在本识中,这就是显能又转化为潜能。如是显能与潜能的相互转化,唯识称为“种现熏生”。前一阶段的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前一阶段的种子对后熏成的来说,就称为“本有”;后来熏成的种子对前熏成的种子来说,就称为“新熏”。如是熏习辗转往复无穷,尔种子的新熏与本有也相互转化无穷,故每一种子对前为新熏,对后为本有。种子无论本有新熏,皆不离熏习,所以种子又名“习气”。一切诸法的种子常常在阿赖耶识中与本识不即不离,和合俱转,故此种子又名“随眠”意思是随逐有情,眠伏藏识。一般说来种子的形成依唯识讲必具六义:a、种子是能量,常常在阿赖耶识中生灭转化,运动不停,唯识称为“刹那灭”。b、种子遇缘生起现行是因果同时尔有,尔不是种灭方起现行,故唯识称为“果俱有”。c、此种子恒随阿赖耶识流转不失,唯识称为“恒随转”。d、种子不能孤独生起,必须要待其它条件为缘方能生起现行,唯识称为“待众缘”。e、种子中有善、恶、有漏、无漏各类的不同,但生起现行必须各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