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之道地药材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的要求:掌握道地药材概念及其形成原因了解道地药材与环境的关系了解道地药材研究现状了解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了解指纹图谱质控技术的应用,并熟悉其应用方法道地药材研究本章节内容重点参考了:胡世林先生编著的《中国道地药材》和《中国道地药材图说》王强和徐国钧两位先生主编的《道地药材图典》(四卷)这3部著作代表和引导了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识,是当前阐述道地药材历史渊源和汇集道地药材现代研究的集大成的著作。本章节所提及的道地药材概念和范围来自上述著作。此外,结合一些现代研究报导中的观点跟大家一同来探讨道地药材。第一节道地药材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是古人评价和控制药材的综合指标。是中药界人士找到的评价药材质量的一个解决之道,因而“道地药材”成为当今流传最广、使用最频繁和业内业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药名词。道地药材被用来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和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是经过历史上临床疗效检验而被评价为质量优良的药材。从其含义可知,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是鉴定药材品质优劣的综合性标准。二、本草书中道地药材含义1.同种异地同一物种产地不同,质量有明显差异,如当归、地黄、天麻、人参、杜仲、五灵脂等。同是麦角菌科虫草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上,便形成虫草;寄生在蚱蝉幼虫上,便形成蝉花。二者药性、药效判然不同,广义上讲,蝙蝠蛾、蚱蝉幼虫可看成虫草菌的天然“培养基”,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药性和药效。2.中医药理论指导同一物种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有独特的疗效;而在其他民族的传统药物体系中不入药或仅作单验方、草药在民间使用者,如葛根、蒲黄、泽泻、香附、青蒿等。由此可见,“道地药材”包含着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的科学智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3.外来药物变成道地货有些药物原产外国,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过程中传入我国,经过中医临床较长期的疗效考察,发现和发展了医药用途,成为常用中药,如红花、木香、冰片等均在国内成功地引种或找到新的资源。4.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物如神曲、青黛之类的加工产品,是与吃穿用相关的“道地药材”,此外“道地”主要是工艺技术上的讲究。5.异种异质由于分类知识和水平的局限,某些本草上所论道地与非道地,所指物种并不相同,所谓“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实为芸香科柑橘属和枸橘属两种不同植物。又如《唐本草》载大黄“以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佳”,指的是掌叶组大黄,而评“幽并(今山西、河北):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指的是波叶组华北大黄RheumfrazenbachiiMant.。再如五味子,明代始有南北之分,所谓“入补药者用北产者良”,当指SchizandrachinensisBsill·,而“南产者色红”则系华中五味子S.spheranthraReld.之果实。在上述各种情形中,尤以同种异地所引起的质量变化有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可以借鉴。三、道地药材的成因1.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药物资源我国的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南北跨越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蚀较轻。复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中药生长的摇篮。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把大自然比作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天书”,意思是说岩石、土壤、海拔会告诉你能生长什么植物,或者说生长的某些植物也会告诉你局部的气候和土壤特点。道地产品携带无数自然、地理、化学信息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天书”。2.以成熟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中药中许多“道地药材”是由野生变成家种家养的,如桃仁、芝麻、当归、地黄等.有的甚至尚未发现其野生种祖先,如川芎、三七。说明其品种培养历史相当久远。《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农桑辑要》和《农政全书》等著作中,均载有很多中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知识。以农立国和以农桑著称的中华民族为培育道地药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中药的“道地药材”是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考验出来的,有不少“道地药材”在国外也有分布,至今却末成为名药,究其原因,乃是没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的指导与应用。因此,“仅有资源,没有医术,也难成药,“道地”更无从谈起。综上所述,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是资源、农艺和医术三者的结合。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足以影响世界医学的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根源的。四、药材道地的变迁早在《名医别录》和《范子.计然》等著作中,对中药已有某处者佳的记载。但是一种药材以产地论优劣因受到当时政冶、地理、交通、临床实践、分类水平等若干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全部地真实的反映它的道地性质。事实上,历代本草数百家,对同一味药的“道地”记述很不一致。整理道地变迁的资料,分析变迁的原因,对继承和发展道地药材传统,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道地的继承与变迁的概况1、一脉相承,古今皆同一是把中国国土视为世界传统药材的道地产区之一;另一种情况如当归、附子,历代都认为陇西和四川的质量最佳,迄今已在上述地区形成生产基地。2、由少变多,满足需求如人参由最初的上党参发展到“党参”与“辽参”并存,再发展到“辽参”与“新开河参”、“石柱参”。3、道地变少,精益求精如地黄的产区曾有陕西、江苏、浙江多处为佳的说法,至明代李时珍时便形成了“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的定论,一直延续到现在.4、时移物易,质量稳定阿胶自古以山东阿井水所煎之胶为佳,但所用原料可大不相同,《名医别录》谓“煮牛皮作之”,而现代却以驴皮制作,为国内外公认之名优产品。5、新陈代谢,择优而用据王筠默分析,唐代《千金翼方》记载道地药材的133州,到《证类本草》时已有72州不再提及,相反另有8州作道地产区记入书中,除去自然、社会因素外,淘劣择优的原则便是主要因素,此种情形不仅唐、宋时期存在,而且贯穿整个道地演变的全过程。如紫草古代药用或染料用为紫草科硬紫草,曾经大量栽培,而今发现同科植物新疆紫草(软紫草)质量更优。6、物随地变,品种分化如贝母属植物有多种,全国几乎都有分布,本草原来记载江南诸州皆产,至清代始分出川贝与浙贝两大类型,道地忧劣和药性区别稳定下来。7、肯定否定,此非彼是如黄连在《范子.计然》中早已提出“出蜀郡黄肥坚者善”,陶弘景时提出近道所出浙江东阳、新安、诸县最佳。《本草品汇精要》时仍以宣城、秦池、杭州、东阳等地与蜀道并称,而上述地区的产品实为同属植物短萼黄连的根茎,质量并不佳,现时仅作“土黄连”在民间使用,川连的道地地位被重新确立。8、各家学说,同时并存如白芷,《名医别录》仅载产河东(今山西夏县),陶弘景时用近道所出(江浙地区),未言道地,唐、宋时期贡品名单中无,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以“降州吴地”为道地,清末陈仁山提出“产四川为正”。目前,白芷道地处于“祁、禹、川、杭”不分上下的多中心状态,就是兼容并蓄的发展结果。9、引种驯化,道地消失杜仲原产江南,尤以四川、贵州为最,又是我国特产,逐步北移,华北等地已有杜仲栽培,质量与原道地无异,且欧美等国亦种植成功。10、舶来之品,中土有源如木香在东汉时期由永昌府(云南保山附近)进贡,至明代仍由“昆仑及广州舶来”。本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丽江试种,经近80年的探索,产量、质量都己过关。我国也由木香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广木香”的道地名称已渐为“云木香”所取代。(二)药材道地变迁的原因1、自然地理条件改变如山东历城(古称齐州),曾盛产防风、半夏,现在道地之书早已消声匿迹。以地而论,黄河流域这几千年的气候和植被自然条件变化最烈。犀牛、黄河象在黄河流域出土,证明远古时代气候暖如今日西双版纳,至公元前12世纪,仍然温暖湿润犹如今日之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一月分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2、过度开采,资源枯竭大黄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且自古出口西方,其道地从汉代的甘肃,到川西北,直至青海、西藏,而今陕西、甘肃野生大黄几乎绝迹,所产大黄多为家种,亦属道地产品。类似情况尚有甘草、黄芪等。3、战乱等社会因素在有道地药材文明史的几千年中,政权割据和频繁的战争,影响或导致了道地产区的迁移。如龙胆汉代以山东临朐县产为佳,南北朝时,因陶弘景是南梁著名本草学家,其书记载吴兴龙胆为胜,亦即现代苏龙胆。他在《本草经集注》中不胜感叹:“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复非精者”。4、临床选择药材地道的变迁则主要是以临床疗效为转移。其典型例证则是处方用名冠以道地的表示方法。如川芎竆、川楝子等都是先于本草,首先在方书中采用,而后影响到本草药品名目的改动和道池的记载.又如巴戟天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据考证川产的巴戟天为木兰科植物,而清代所用巴戟天已是茜草科植物MorindaofficinalisHow之根,这种同名异物的道地变迁,实为两者或两种以上来源,经临床选择比较中来的,故有的处方采用了“广巴戟”这样的道地重叠命名的方式,以示区别于“土巴戟”。5、著者的知识结构我们循以讨论的史料都是古代本草学家所写成,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交通条件等若干客观因素,其所了解情况和掌握的信息必然有限。6、产区经济结构道地变迁的原因颇为复杂,常常不只是单一因素起作用。例如,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互为因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道地变迁。道地的变迁虽然意味着很大相对性,但绝不能因此否定道地的重要性。当前,川药、云药、浙药、怀药生产基地的形成,既有历史变迁的结果,也有历史继承性因素,是变中有不变。五、道地药材的内涵(一)我国古代“天药相应”的道地药材观胡世林等在中国道地药材论丛一书中概括性的指出中国古代的道地药材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天药相应”。我国古代对“地道药材”的论述,可见于历代名家本草文献中。(二)现代道地论核心是”强调物种内质量变异有时大于种间差异”,这对提高药材质量,对保证中药材在国际贸易中的信益,对中药材科研样品的标准化均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中医研究所胡世林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现代道地论”这样一门新学科的倡议。在已故凌一癸教授的指导下60多位专家和中青年骨干从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8个方面首期对川贝母、川芎、续断、麦冬、天麻、黄连、附子等9种开展了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肖小河认为:道地药材是中药长期复杂的系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级、最优化的物质形式。目前品名、产地、质量、价值等划分标准是认为的、相对的、模糊的,因而道地与非道地药材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度性和可塑性。道地药材是该药材原物种在其产地的种系与区系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受着孕育该物种的历史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特殊产物。居群变异与环境适应是道地药材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生态宗、生态型、地方宗、地理宗等是地道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实质。胡世林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狭义的“中药材道地性”(geoherbalism):“同一物种由于生态环境差别极大,或因物种的性别、年龄、栽培、生理病理、生长阶段、或因加工技术使得该物种所形成的药材质量发生了真伪优劣的变化。”谢宗万从道地药材的成因角度认为: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较佳、疗效好,为世人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因此,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三)道地药材的生物学内涵(黄路琦等)1、“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同一物种因其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其中如果某一群体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道地药材,而这一地点则被称为药材的“道地产地”。这个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点上形成的群体单元,在生物学上就称为“居群”。因此,“道”在生物学上就是指某一物种的特定居群,这里的“特定”是由一定的土壤、光热及阴湿等生境所决定的,有着比较稳定的边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居群”(Loca1popu1ation),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第二节道地药材与环境道地药材的形成与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古人所云“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本土”显然包括土壤、气候、水、光、红外幅射、气温等因子(或称环境参数)在内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