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南宋岳飞背景《宋史·岳飞传》说,岳飞北伐打到朱仙镇,“大功垂成”,却“一日奉十二金字牌”,要他退兵;他“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南宋陈郁《藏一腴话》又载:“岳飞《谢收复河南敕》及《罢兵表》中有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豀壑之求’。”就是说退了兵他依旧反对和约,力主抗战。而《宋史·秦桧传》也说:岳飞“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屡言和议失计”。据此一般认为,岳飞此词当作于退兵之后。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自读词的上片,试着概括上片所写的内容及所用的艺术手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明确: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具体来看,前三句写晚上蟋蟀的鸣声惊扰了作者的梦,三更时分醒来了。作者的梦为什么被说成是“千里梦”?你能揣想作者在梦中都做了些什么吗?明确:作者应该是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梦中的心情应该是兴奋不已的。这样的梦,却被寒蛩惊回,这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梦中收复失地?明确:说明这样的理想只能在梦中去求,现实中无法实现,从侧面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寒蛩也可暗喻现实中的阻挠势力或者残酷的社会现实。上片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跟前三句有什么关系?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反映的?明确:后三句写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承前梦回而写,从内容上来说又跟前三句所写作者心情一脉相承。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表面低沉消极,但实际上正是壮志难酬的孤愤。具体来说,“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又给人“众人皆睡我独醒”之感;“帘外月胧明”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孤枕难眠,焦虑不安,更借月光表现了愁绪的挥之不去和作者的哭诉无门、孤苦压抑。下面我们来看词的下片,试着概括下片所写的内容并试着分一下层次。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明确: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分两层: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白首为功名”该怎么理解?是说岳飞是一个贪图名利之徒吗?明确:“功名”是指抗击金兵,恢复故国,作者这样讲意在自谦。这句话是说,作者为了抗金复国奋斗了一生,时至白头,却还没有成功收复失地,夺回家乡。“松竹”素来以长久、常青著称,作者为什么说它“老”?明确:作者这是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难老的松竹之老说明家乡沦陷时间之长,进一步突出了对自己的复国志向无端受阻的愤慨。明确:“阻归程”使用了双关手法。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阻归程”该怎么理解?难道仅仅指路途遥远吗?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的惆怅之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拓展:相比之下,这首词没有《满江红》那首词情绪高昂激壮,却显得低沉怨愤,有人认为这首词不如《满江红》,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评论事物,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是粗犷叫嚣绝不能算是高昂,而情调低沉的作品也不见得就是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所要表达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过因为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分其高下呢?况且作词与作散文的方法不同,作词常是要用比兴浑融、含蓄蕴藉的方法以表达作者的幽情远旨,使读者吟诵体会,馀味无穷。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这首《小重山》词,以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之,这也正是运用词体之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评赏词者应当懂得这个道理。《灵溪词说》论岳飞词有首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即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