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最新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中央制度地方制度选官制度监察谏议一、概况1.含义:(1)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体现在皇位世袭和皇权独大,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方式,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2.形成原因:(1)经济(根本):由封建小农经济决定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这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②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封建地主有极强的割据性,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防止国家分裂。(2)政治: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镇压人民、巩固统治。②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指导;(4)历史根源: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提供社会文化来源;(5)地理环境: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重要因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特点:(1)皇权至上(2)官僚政治(3)人治为主(4)神化皇权(5)文化专制(6)囊括政经文外等各方面(独断性)(进步性:流动、理性)(随意性)(落后性)(渗透性)(全面性)4.发展演变:略见资料P115.权力矛盾演变及趋势:权力矛盾趋势专制主义:君权与相(权臣)权君权不断加强,逐渐压制并最终取消相权(明初)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逐渐巩固,日益有效控制地方6.评价:(1)积极:(2)消极:(主要是前期——明清以前,且主要由中央集权发挥)(主要是后期——明清时期,且主要由专制主义导致)①经济:①经济:能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转型;②政治:②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A、扼杀人性,阻碍民主产生和发展;B、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社会进步③文化:③文化:利于各民族的融合,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创造灿烂的文明,并组织大规模编书等活动,保障中华文明的延续;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人们思想,摧残文化,严重阻碍近代自然科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发展;④外交:④外交:A、保障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B、有利于集中国家力量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为强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交流,丧失追赶先进潮流的机会,而落后挨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君主专制独裁含义专制主义(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组织方式)形成原因根源:小农经济政治、思想、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发展演变战国:兴起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朝: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空前强化基本矛盾两对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积极(中央集权):促进经济、维护统一稳定、延续繁荣文明、保障中外交流、巩固统一;消极(专制主义):阻碍资萌、民主、科学、启蒙思想、西学东渐战国七雄秦统一六国秦咸阳战国七雄方式:远交近攻先弱后强条件:人民渴望统一秦具备统一的条件秦王嬴政的个人才能一、秦的统一A、统一六国:顺序;时间B、北击匈奴:直道、长城与蒙恬所率的边防军相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C、统一岭南:灵渠、设四郡D、管辖西南夷:五尺道;任命官吏1、过程: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000万临洮辽东一、秦的统一A、统一六国:顺序;时间B、北击匈奴:直道、长城与蒙恬所率的边防军相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C、统一岭南:灵渠、设四郡D、管辖西南夷:五尺道;任命官吏2、历史意义: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1、过程: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1、皇帝制度: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开创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有什么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九卿左、右丞相“百官之首”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军务(虚有其位)2、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有何特色?•三权分立•位高权重•不得世袭•军权皇控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1)郡县制设置:3、郡县制郡——县(道)——乡——里基础不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最大不同)影响(2)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血缘关系地域被分封诸侯具很强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易形成割据势力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特点3、郡县制(1)郡县制设置:(2)分封郡县比较:表格(3)郡县制推行意义: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社会的进步郡——县(道)——乡——里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一、中央机构的演变(皇权、相权之争)汉承秦制——三公九卿,丞相权重1、汉初:2、汉武帝时:打击相权,设立中朝政府组成外朝:中(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皇帝的亲信近臣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中(内)朝外朝3、唐代:三省六部制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草拟审议尚书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民族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相互牵制监督保证君权专制提高行政效率三分相权,相互分工合作作用:政事堂集中协商减少决策失误专制体制下的民主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比较1.相同点:(1)性质:(2)运作方式:牵制、监督、分工、合作(3)目的:封建中央官制维护封建统治(4)影响:加强皇权,提高效率,有一定民主2.不同点:(1)确立和盛行时间: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和地位: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4.宋朝:二府三司制皇帝枢密院(宰相办公机构)度支盐铁户部(计相)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行政权分财权三司(枢密使)分军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专制;影响:但造成效率低下,导致三冗两积。指导思想:分(相)权以集(君)权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约束力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中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加强的一种措施,故选项CD不正确;三省六部制之下的行政决策体现的三省与皇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起到提高行政效率,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的作用,但这种决策不能用“民主”来形容,它与近代民主在本质上存在区别,故B项不正确。(2007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5.元朝:中书一省制相权反弹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皇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亲自掌管①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日益强化。②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③内阁的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6、明代:④内阁的影响:a、强化了君主集权;b、皇帝还用宦官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认识:1、内阁制与宰相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形成原因职权作用不同地位职权与皇权关系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仅建议权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受制于皇权法定,制度赋予权力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宰相”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明清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比较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3、中国古代丞(宰)相制度(1)演变过程①初步兴起:先秦②正式确立:秦朝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③重大调整:两汉设立中(内)朝,以制约、削弱相权④成熟完善:隋唐通过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牵制、监督,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⑤开始衰落:宋朝再次分割相权,一分为三,虚化相权⑥回光反弹:元朝有左右皇位继承的大权⑦正式废除:明清(2)认识①演变趋势宰相人数增多;频繁更换丞相;宰相权力日益受牵制和分割;君臣等级关系日益森严。②兴衰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材料一:(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置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臂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宰)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可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动乱的根源,秦置丞相而亡,汉唐宋等朝丞相多有专权现象。丞相没有好作用,不如废之。唐太宗:宰相先议政筹划,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废丞相,由各部分理政务,彼此牵制,皇帝直接管理。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财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惧者。———《皇明大政记》(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和职权。(4)综合以上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异同。明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官位相当于宰相(丞相),权力好像很大,其实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相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不同:唐太宗把相权君权协调起来发挥了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从制度上废除丞相,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统治上的绝对权威。③全面认识宰(丞)相制度宰(丞)相的存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减少决策失误,同时一定程度制约君权,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也可能因其权力过重出现权臣专政,甚至威胁君权,形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导致政局动荡。而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一方面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使皇帝能独掌大权,虽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必然导致皇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