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热”之我观大部分同学的大学四年是这样度过的:大一适应新的环境,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到了大二,对大学生活不再新奇,按部就班地过完每一天;大三到了分水岭,有人选择了考研,有人选择就业,不同选择的人各自准备着;大四毕业,考研的人继续深造,工作的人走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本科文凭,有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硕士生,渐渐地学历成了你进入满意公司工作的敲门砖。根据数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报名研究生考试的人数从140万增加到201万,增长的速度很快。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同学都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提高自己的学历,帮助自己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工作和拓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毕竟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会过得好一点。接下来讲一个在普通高校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大三作为学生的分水岭,有的同学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有的做好了早点踏入社会的准备。大三学期开始也是所谓考研辅导机构宣传的泛滥期,暑假结束刚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火药味,各大考研机构狂轰乱炸般地宣传有点让人厌恶。什么这周星期几哪个机构的某某教授要来进行高数考研指导,某某教授要来宣讲考研的注意事项······无一例外的都讲了许多考研的好处:国家的什么什么政策对研究生怎么好;以后研究生会具有哪些优势······最后不忘为本机构宣传一波:精品小班授课老师一一单独指导;钻石卡全程为你的考研之路保驾护航;在哪一年研究生政治考试中我们押中了3道大题······低头再看看那宣传单上的价格,默默地吸了一口凉气(动辄大几千,还有好几万的)上述的这一现象,在像我们这样的普通高校经常看到。因为这样级别的学校中很多学生会对自己现有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学历感到不满意,所以有好多人会去选择考研,这样这些考研辅导机构就有了市场。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和其他学生一样也认真地考虑过到底要不要考研。原本还在纠结中的我,听了那些考研机构的宣传变得更加迷茫了。感觉考研这件事和自己最初的想象不一样了,考研似乎更多了一些商业色彩:你报了我的辅导班,我给你准备资料,寒暑假封闭式的训练,从填报志愿到研究生复试辅导班全程指导包办。如果你想拥有这样的待遇你必须要支付高额的辅导费。对于那些家境一般的同学来说,他们没有人提供各大高校的资料,没有专门的老师来辅导,填报志愿到复试一切都要靠自己。两种不同情况相比较,看似是一起准备考研而二者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显得不公平。虽然说:“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后者可能比前者努力很多,最后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样的不公平我感到很无奈。观察周围的同学,其中的许多面对考研这一问题也充满了纠结:不考研吧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充满了担忧;考研吧对能否考上心满意足的学校以及考研之后是否会有好工作有所疑问。在“考研热”这样的大背景下,受商家的大肆宣传、字面上国家政策对研究生的支持、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像这样的学生会选择从众考研。从学生本身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大学时代虽然已经是一个很开放的学生时代了,但毕竟还是学生时代,总的来看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学习一系列课程当中。他们没有过多的2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知道社会上真正需要什么。主要就是从家长、老师和网上了解一点点社会的动态,有些事情自己不去接触单听别人的传述是无法清晰地知道其中的情况,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按部就班地过着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思想渐渐固化。到了大三对社会一无所知,感觉很迷茫,这时走上社会就有一种“剑未配好便已是江湖”的尴尬,这时迷茫的状态需要一些东西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忙碌,考研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的考研就充满了盲目的色彩,因为这样的考研只是为了填补一下当时心中的迷茫,由此产生的动力不够长久。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角度来分析,近些年兴起的“考研热”有利也有弊。有利方面:1.近些年考研人数的增加表明了国家在这方面的鼓励政策得到了明显的效果;2.国家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增多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3.研究生队伍的壮大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弊端方面:1.“考研热”更多地表现出很多大学生盲目从众考研,这样可能会出现一种研究生人才骤然增多的“假象”,后果是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压力,让正真适合岗位的本科生“胜任者”找不到相应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很多人就是为了拿到研究生的文凭去考研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研究生阶段无所事事比本科生还要悠闲,这样很显然违背了国家政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