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部分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师姐那儿找来的,我大概整理了一下,缺几题,分别是:贺老师的5、8、9、10;翟老师的第一道以及钱老师的4、5、6、71、《内经》气一元论思想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a.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自然万物形成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b.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转化、消亡等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c.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又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2)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又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3)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作为宇宙万物之间的中介性物质,维系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从而将宇宙万物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2、《内经》气一元论对《内经》理论有哪些方面影响?(1)天地万物本源于元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天人相参”整体观思想的本源《素问•咳论》:“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灵枢•刺节真邪》:“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3)“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存在的基础如阴阳之象,《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如病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4)“气化”学说产生的基础《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5)五脏为核心生命观形成的依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6)肾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女七男八的生命阶段性规律,认为肾气是主宰。3、《内经》天人相参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参者,三也,指天地人三者相通、相应、相合。由于人与天地及天地间的自然万物均是由太虚元气构成,即有共同的起源;所以人就与天地及自然万物包含有相同的属性、规律乃至特征,人在生命的内在规律上、外在现象上就与天地存在一致性。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天人结构的相应《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日: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2)天人规律的相通、相应a.生理性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b.病理性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c.诊断:《素问•经脉别论》:“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d.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e.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4、试述气化学说基本内容所谓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学说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源自气的运动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五运行大论》言“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人生命活动的存在就是不同脏腑组织进行气化的结果:《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气化学说是气一元论思想从本源论到生成论的延伸。因此,以“气”为词根构成的医学术语最为多见:如宗气、营气、卫气、元气、真气、血气、谷气、阳气、精气、五脏气、经络之气等等。(补充:气化的动力:《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熏肤,即为气中之阳的温煦作用,泽毛,为气中之阴得濡润作用。一气之中含阴阳。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乃是气化的根本动力。气化的形式:1、天地精气充养人体脏腑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许多气化活动与自然界存在相互通应。2、人体脏腑气化推动功能活动《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说明脏腑之间通过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心肾相交等特定气机升降变化,维持了脏腑功能和气化活动的正常进行,具体表现为一是肝升肺降气化活动,二是脾升胃降气化活动;三是心肾相交气化活动。)5、暂缺6、结合原文,论述《内经》重阳思想与《易经》的关系及应用。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即阴主静止,阳主躁动,以言躁动活跃的生命力来自阳气,生长杀藏均以阳始而阴从,即阳气决定着万物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阳化气、阴成形,以气化为主要生命存在形式的人体,根本在于阳的存在。因此,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张介宾进一步发挥为“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又言“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指出阴阳二者之间,阳为主、阴为从的关系。至于《黄帝内经》所表达的阳气所具有的多种生理功用,如主于化生、长养(阳生阴长),主于卫外(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主于温养(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主于温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主于固秘(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等一系列作用表述,我们均可以看作是《周易》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延伸到医学中的体现。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4.1元主起始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4.2亨为流通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之于人体,这种阳气的流通作用体现为一种温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等病理变化。《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最易伤阳,寒气侵入人体所导致的疼痛,是阳气的温通作用受到抑制产生的病理变化。同样,“寒气从之,⋯⋯陷脉为瘘”(《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鼠瘘病以及“五脏阳已竭”导致的水肿病,皆是阳气温通功能异常所致。而“汗出偏沮”之无汗证,则可以看作阳气不能温通、气化所引起的另一种病症。4.3利从助益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黄帝内经》对生命活动的阐发上,对阳气的重视不时跃然纸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篇章,其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内涵,其实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标志,“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之论。对阳气的认识,已经由佑之、利之万物,发展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4.4贞乃坚固乾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而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解为乾阳之气护卫、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灵枢•本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因此,阳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病中的胸痹、胸腹疼痛,甚至各种积证,无不有寒邪外侵或内生的因素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7、天地阴阳升降交流在《内经》中体现及应用。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内经》论天地之气,系《易经》乾坤之主旨在医学中的延伸,《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番天地之气升降的图示,即是对《易经》泰卦的文字描述,而后这种升降关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