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业作业一(说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记分作业和1次社会调查,其中要求作业独立完成,每次4分,共计16分。1次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学点组织实施,并填写课堂讨论表,计4分。)1.论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促进是用教育和环境支持(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的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保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健康促进融客观的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客观支持包括政府和环境的支持,主观参与则着重于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因而健康促进不仅包括了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内容,同时,还强调行为改变所需的组织支持,政策(法律)支持,经济支持等环境改变的各项策略。健康促进首先必须利用健康教育的手段提高领导者、社区和个人的健康知识和观念,激发领导者、社区和个人参与的意愿,才能营造客观环境支持与主观参与的良好条件。因此,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2.简述健康促进的五大领域。1相关的部门和领导人物了解让人们获得健康是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健康促进推动相关部门间实行广泛的合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2业服务。同时,通过多部门的协作和社区的参与,对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优化选择,把卫生服务的重点调整到最需要的地区和最急需的人群。同时,要求改变医疗部门仅仅提供临床治疗服务和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倡导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3开展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和群体发展保健技能,提高对卫生服务的利用能力。健康促进通过政策和物质的发展为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提供环境条件。4促进策略重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为建设和保护环境而协调各相关部门及社会资源为共同的目标工作,创建有利于健康的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5促进发展社区能力:社会动员和社区行动是健康促进的基础策略。充分调动社区的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健康环境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加强社区行动中关键在于调动和发挥社区的能动性,提高社区在促进健康方面的各种基本能力。3.简述以场所为基础开展健康促进的意义。在健康促进工作中,场所(setting)通常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一个单位,如学校、医院和工厂等。场所健康促进(settingshealthpromotion)是指为促进在这些场所内活动的人群和相关人群的健康而开展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场所健康促进的意义在于目标人群集中和稳定,便于健康促进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此外,场所中的人群一般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面临共同的健康问题,因此,开展场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有利于针对重点人群,突出重点问题开展工作。如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工矿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重点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以安全-健康-环境为中心的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倡导有益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和控制职业伤害、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与健康培训,新职工、女工、接毒接尘工人的岗前、岗位安全与健康培训。4.简述五因素传播模式。五因素传播模式:是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对传播过程的文字描述模式,即对下列五个问题的回答:①谁?②说了什么?③通过什么渠道?④对谁?⑤取得什么效果?又称为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该模式的正确表述为“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表达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但这是一个单向的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没有反馈的环节;过分强调传播效果的可实现性;割裂了传播的不同环节,把各部分的研究对立起来,实际上传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5.论述健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健康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反应。健康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其每个环节上,都有许多因素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播效果。1、健康传播者方面:健康传播者既要具有健康教育意识和以“人人健康”为传播的出发点,又要有医学科学知识和必要的传播与教育技能。这就要求健康传播者做到:①做好健康信息的把关人作用;②选择合适的传播者,注重树立其良好的自身形象、威信与吸引力;③提高其业务素质,增加与受众及媒体的共同经验范围。2、健康信息方面:①信息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要强;②使用符号要准确、通用、适合受传者理解与媒介采用;③讯息表达形式应根据传播目的和受传者需求而设计;④符号和讯息的抽象层次,要适合目标人群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3、媒介渠道方面:①媒介渠道的选择应注意选择的媒介的保证效果、有针对性、速度快、可及性和经济性等5个原则;②注意多媒介渠道的组合策略。4、受传者(受众)方面:根据受众特点制定传播策略。①受传者的心理因素。②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共同心理特征;③受传者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④受传者的健康状况。5、环境方面:除了上述传播过程的四要素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那就是传播活动赖以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上述这5方面因素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播双方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健康传播效果造成影响。总之,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健康传播的效果。在健康传播的活动中,要全面筹划设计,仔细分析研究,避免健康传播的盲目性,提高传播效果。作业二1.建树健全人格的主要特征P38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奥尔波特认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条标准: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罗杰斯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个具体的特征:①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②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③信任自己的感觉;④有自由感;⑤具有高度的创造力。2.论述如何促进心理健康。一、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能准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过人之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它。如果一时无法克服、弥补的缺陷,亦能坦然地接受。相反,不悦纳自己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完善,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重视自己,而常常处在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之中。这种人不善于迎接挑战,稍遇挫折,不做客观的分析,归咎自我,从而自责,否定自我。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卑自怜2、自暴自弃3、自傲自负4、自信自强二、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能适应这种变化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热爱生活,能接受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能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加以处理。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满足自己的成长发展的需要。三、结交知己与人为善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建立互尊、互爱、互重、互助的人际关系。在群体中受欢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发展融洽、和谐的关系。四、挫折磨砺积极进取需要认识到困境、挫折和失败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人取得经验,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把挫折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从挫折中学会思考,增长经验,修正和磨炼自己。同时需要以正确的人生观、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冷静的分析判断去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1、把挫折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2、提高对挫折的适应能力(1)正确的人生观(2)进取性心理品质(3)冷静的分析判断3.简述影响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影响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和学习因素。1、遗传因素:人的行为具有遗传基础。基因除了影响行为,还能决定人的一系列行为性状和趋势。基因的传递,使人类的优点得以继承,而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因为遗传基因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所以行为能代代延续;遗传基因又在不断地突变、选择和整合,所以人类的行为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延伸。如气质决定人的行为模式;2、环境因素: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分三个层次:首先,个体的性别、年龄和遗传影响的不同,所接受的环境作用在种类和程度上也各不相同。(如社会性别角色)。其次,个体的知识与态度、技术与能力、亲友的态度等构成了人行为发展的微观环境,与个体的关系密切,影响作用直接。而个体行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和影响程度也较大;第三,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构成了人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的是间接的,有的呈潜在性。这些因素受人行为的反作用也相对不明显。3、学习因素:学习是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促进条件。行为学习的方式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模仿;第二层次: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1)模仿:分为无意模仿、有意模仿和强迫模仿。无意模仿的大多是日常生活行为。有意模仿带有主动性,被模仿的大多是自己崇拜和欣羡的行为。强迫模仿是指按照规定的行为模式学习。(2)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在行为发展进入自主发展阶段后,尤其当学习一些复杂、专门的高级行为时,仅靠模仿就远远不够了,必须通过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其过程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全面理解和认识目标行为,从理性上感受到自身对这种行为的需要,再去实现和学习该行为,并在各种促成和强化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强化和巩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行为和培养新的健康行为的过程大多依靠这种模式。4.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健康信念模式(healthbeliefmodel,HBM)是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而提出的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如你相信某药有害于你的健康,你就不会去服用它。在健康信念模式中,人们求医的行为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健康信念的形成过程的影响: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对疾病严重性的认知:首先必须认识到疾病可能产生医学或社会学的严重后果。如疾病会导致疼痛、伤残和死亡,以及社会学后果,如意识到疾病会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相信其后果越严重,越可能采纳健康行为。2.认识到采取求医行为的益处。(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指对求医后能效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2)对采取求医行为障碍的认识——指人对采取求医行为所遇困难的认识,如费用的高低、,痛苦的程度、方便与否等。3.对自身采取求医行为能力的自信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求医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成求医行动,到达预期结果。作业三1.简述具体目标的特点。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设计的具体的、明确的而又必须达到的量化要求(指标)。其特点可归纳为SMART5个英文字母:S-special具体的;M-measurable可测量的;A-achieveable可完成的;R-reliable可信的;T-timebound有时间性的.具体目标要回答6要素:即“4W”和“2H”。4Wwho(对谁)、what(实现什么变化)when(时间限定)where(实施范围)2Hhowmuch(变化程度)howtomeasureit(测量指标)。2.简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实施中质量控制的内容。1.对工作进程的监测。即了解计划内的各项活动是否都是在按照实施时间表上的预计时间进行;2.对活动内容的监测。即检查实际开展的活动在内容上、数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