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与唐代诗歌第一章唐代诗歌流变第二章李白与杜甫第一章唐代诗歌流变唐代也称“诗唐”,它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人对诗歌的热爱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唐诗也是我们民族的自豪与骄傲。初唐诗风内容上“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形式上则具有刚健骨气。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盛唐诗风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浓郁强烈的浪漫气质。所谓“盛唐之音”者是也。诗人群体: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王之涣、王昌龄等等。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唐诗风既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又有散文化倾向。诗人群体:孟郊、李贺、贾岛、张籍、李翱,刘禹锡、柳宗元等。诗鬼李贺《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晚唐诗风常含悲凉空漠之感。三种题材:历史、自然、爱情。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耽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唐朝爱情诗的最高峰。诗神。李商隐的爱情诗。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无题》是唐代爱情诗的绝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进步的: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纯情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并笼罩了一种朦胧的意境和悲剧的气氛。情挚意真,深厚缠绵。以至于超越了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成就1.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五个在逻辑上并无必然联系的象喻:感伤锦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喻体本身有朦胧的性质,而本体又未出现,诗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难以确解。2.李诗大量用典。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抛开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3.凄艳浑融的风格。《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竟至于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金·元好问有些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相沟通。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出齐、梁诗之上。第二章李白与杜甫一、李白:浪漫奔放二、杜甫:沉郁顿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李白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充满了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一)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生于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李白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李白《感兴》其五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和任侠中度过的。“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崔宗之《赠李十二白》“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30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李白30岁时,由南阳启程入长安,隐居在终南山。开元二十年(732),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籍等地。所到之处,诗名远播,震动朝野。任华、魏万、贺知章……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启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玄宗待之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行,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供奉翰林。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千古传颂的深厚友谊。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饮酒论文的放逸生活,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安史之乱起,随永王李璘,出兵东南。因此入狱。宝应元年(762)在当涂病逝。生平——浪迹天涯;身世——大起大落;性格——尚武轻儒,豪迈不拘,慷慨自负,仗义疏财。“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二)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1.强烈的主观浪漫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因此,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豪爽雄迈、激荡不羁的个性和感情倾泻、纵横驰骋的浪漫主义风格。2.激情向上的乐观精神。《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失路的忧愁,却没有丝毫的寒促艰涩的危苦之辞,而是充满了壮美的情采。李白诗中的几种常见意象:月、剑、酒、花。如,对月的痴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古朗月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飘逸、洒脱、奔放、奇丽、驰骋自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描述则带有很大的虚拟成分,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追求自由人生,坚持独立人格的特点。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将失意的哀感,表现得淋漓酣恣,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又振奋不已。3.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比喻精妙。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壮美者如前《将进酒》等,优美者如《月下独酌》等: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永远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李白用自己的诗诠释了什么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二、杜甫杜甫与李白是唐诗世界的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浪漫奔放,抒发的是对自由人生的渴望追求,因此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沉郁顿挫,流响的是对民生疾苦的沉重责任感,从而被尊称为“诗圣”。(一)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唐玄宗后期,沉溺于声色,挥霍无度;且又沉迷于道教和密宗佛教,很少过问朝政。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唐诗走向写实。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人。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祖父杜审言更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便“出游翰墨场”——《壮游》1.青年游学。青年时代,在盛唐社会中度过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他有巨大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2.中年求官。34岁后杜甫到长安求官。开始时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认为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