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2008-08-2513:16一、初步萌芽阶段(1978———1985)(一)旅游业背景中国旅游业萌生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直到1978年以后,我国旅游业才从外事接待工作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1981—1985年,是我国国际旅游市场高速成长的时期,改革开放使国际旅游在中国得到了全面发展。(二)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中国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与西方国家相比较短,但是近年来发展却十分迅速。中国的旅游规划工作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这以后,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景区加以规划,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旅游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等。林业部门也开始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三)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我国旅游规划工作定性为资源导向型,基本沿着资源导向思路,以资源性质决定旅游活动类型,然后进行规划。这种规划的模式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规划工作的基本特征。这时期规划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追求数量型增长。旅游规划研究体现在旅游资源研究方面,旅游资源开发近乎等同于旅游开发,而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和开发利用则成为旅游规划的主体内容。二、探索研究阶段(1986———1996)(一)旅游业背景1986年我国正式将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将旅游业写进了“七五”计划中,实质性得实现了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旅游业顺利完成了发展阶段的转换,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朝阳产业的特征。(二)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与此相应地,旅游规划进入了探索研究阶段。在全国旅游计划的开发工作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旅游局直接投资或部分投资,进行了西安、桂林、苏杭、广州、北京、上海等几个重点旅游地区的系列建设工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人造旅游吸引物和主题公园在全国大量涌现。9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促进了旅游规划在全国大规模地进行。1996年“中国休闲度假游”主题的确立和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兴建,更把大规模的旅游规划工作推向高峰。(三)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特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供求矛盾有所缓解,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市场由卖方转化为买方,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旅游规划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加以系统化的规划。三、重新整合阶段1997—1999年是我国旅游规划编制的低潮期。由于此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泡沫现象已有显现,加之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旅游业除了游客与收入“滞胀”外,还有人造旅游吸引物、主题公园、度假区建设失误的负效应,人们对旅游业的投入持观望态度,这些观望有个种表现:一是规划编制数量不多;二是学界对规划的失误开始反思,同时也开始了寻求突破的探索;三是国家旅游局在杭州举办的培训和研讨会,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并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四是199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我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大力扶持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将其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一)旅游业背景2000年起,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趋强(亚洲经济的复苏、1999年国庆期间第一个旅游黄金周的井喷现象)。中国旅游业凭借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旅游产业规模,应该说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已是一种必然。2004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70多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5位。而国内旅游业呈现出“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格局。(二)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以2000年为里程碑,中国旅游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一是地方性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规划的需求激增;二是旅游规划的队伍不断壮大;三是外国专家参加省级旅游规划的编制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四是旅游规划的规范化趋向明显。1999年3月29日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又于2000年11月22日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于2003年2月24日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旅游规划通则》。这是我国旅游规划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步骤。(三)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特征1998年,在范业正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思想和方法”。即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合理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从而推动旅游发展。吴必虎在2001年出版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提出旅游产品谱和昂谱模式分析法。2001年,在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国家“十五”旅游规划中突出了“旅游产品体系建设”,这些显示出旅游规划界对旅游资源的淡化,而更加重视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进入了产品导向型的旅游规划时代。此导向型通过策划旅游地形象、口号,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在产品、技术、观念方面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模式,运用于旅游区建设,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达到规划地个性的展现,以此创造自己的品牌。品牌竞争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质量和服务的承诺,是一种物超所值的价值体现,是游客出游的首选之地。当今时代已是品牌竞争时代,旅游业也不例外,因此未来旅游规划应更注重旅游营销和管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设。一、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从国家政策引导上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1978年转换机制,旅游业开始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1、发展机遇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前景分析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