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同志们,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得与失的考验、得与失的抉择中度过的。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得失上要经受着比常人更为现实、更为严峻的考验。能否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是我们在座的每名同志都要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更是对我们每名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的检验。为此,今天我以《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为题,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得失观这个主题。希望能通过讲解交流,使每名同志都能弄清得失观的历史形成、基本定义和内涵,能够认清自己当前在得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知道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得失观。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得失观的含义是什么;二是让大家都认清当前在对待得失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得与失,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重点是第五部分,时间大约1.5小时。要求:一、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二、认真领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三、搞好消化吸收,确保教育效果。(点击)首先我讲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一、初探得与失一个人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决定了其为人行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态度正确,就能摆正心态,从正面看待个人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进退得失,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态度不正确,就会思想狭隘偏激,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工作中缺失动力,生活上丧失原则,甚至沦落为一名阶下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得失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内在信仰和道德良知。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利益观的基础。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我们部队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一)关于得与失得与失的内涵,是我们认识得失观的前提。何为“得”?《辞海》对“得”字有9种解释,分别为取得、得意、中意、完成、能够、怎得、感恩、必须和作为助词使用。得失观中的“得”,主要是指得到、取得、获得之意。何为“失”?《辞海》对“失”字有6种解释,分别为遗失、过失、错过、不自禁、奔逃、放荡。“得”主要指的是利益的索取和获得,“失”指的是人们对某种利益的放弃和损失。得失观中的“得”主要指的是索取、获得、得到,“失”,主要指遗失、丧失、失去之意。所谓“得失”,即所得和所失,根据语境不同有不同的解释:或指成败;或指利弊;或指盈利和亏本;或指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也可偏指失,过失。通过“得”与“失”的字面定义和自身属性看,我们发现二者的内涵具有三种共同特性:一是这种“得”与“失”具有客观性。无论是“得”还是“失”,都是一种客观结果。比如,“得”作为一种客观的获得,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都在其内,如得到民心、得到天下、得到胜利、得到奖励、得到提拔重用、得到爱情等是“得”,得到失败、得到债务、得到惩罚处理、得到疾病、得到死亡等也是“得”,并非只有好的结果才是得,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好与得、对与得划为等号。另一方面,这里所说的“失”也是客观的,失去江山、爱情、财富、朋友、亲人、地位、机遇、生命等是“失”,失去人格、道德、青春、时间、光明等是“失”,失去罪恶、错误、灾害、厄运、死亡等也是“失”,同样也不能简单地把失与坏划等号,不能简单认为失就是不好、不利、不祥。二是这种“得”与“失”具有现实性。无论是“得”还是“失”,都是一种现实中确实得到或失去的结果。预期的东西、计划的东西、想象的东西、自认为可以得到的东西,都不是“得”,只有实实在在已经获得的结果才是“得”。“失”也是一种现实结果,只有实实在在已经没有了、丢掉了、离开了、不可挽回了的东西才能是“失”。比如,封建社会祝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事实上皇帝并不能得到万岁。有人诅咒自己的仇敌“出门被车撞死”,事实上并不能一定使仇敌失去生命。三是这种“得”与“失”具有单一性。无论是“得”还是“失”,只要发生和出现一次,就可以认定;对其价值判断和衡量,也是由每一次发生的客观事实来确定的。尽管“得”与“失”可以在一个个体、几个个体和一定时空内多次出现,连续转化,但不能用多次来认定和衡量。比如“塞翁失马”中的几次祸福转换,对其得失的判断都是以每一次发生的事实为依据的。(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得失大千世界,从石至今,得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因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背景,得与失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在动物世界,为了生存,动物们往往以确保安全、得到食物或满足个体私欲为目的,不惜承担受到伤害的危险,有时不得不为群体利益或下一代的生存而献出生命。绝大多数动物缺乏正确处理得失关系的系统思维,这虽形不成什么得失观,但在得失之间的审慎态度是十分惊人的。我们看动物世界,这样的动物种群普遍存在(争抢食物、异性配偶、种群之王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凭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形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得失观。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反映的得失观,就是一种在私有制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宣扬利己主义的口头禅。而我们共产党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等得失观指导下,在物质条件极端贫乏的情况下,形成了极具战斗力的人民军队,团结全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说明,在正确处理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是有效推行社会治理方略,维护社会治理制度,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从历史看,得失关系从物质利益的归属权和支配权产生,又反过来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和分配发生影响。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拓展到对政治地位、行政权力的获取和精神文化生活、个人情感生活、社会舆论褒贬的满足。而政治地位、行政权力的获得和精神、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认可,又反过来对物质利益发生影响。从而,使以物质、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得失关系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成五彩斑斓、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留下了永久不灭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正确处理得失关系的生动故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失去的是家庭亲情,得到的广大群众的铁心跟随;勾践栖会稽,失去的是个人享受,得到的是国家富足强敌落败;毛泽东在延安附近周旋,失去的是个人平安,得到的是军心稳定,大局不乱;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失去的是大城市的方便和气派,得到的是全国农村根据地和红色江山。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处理不好得失关系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故事。如周瑜见诸葛亮妙计频出,丢不下嫉妒心而气急身亡;李自成的大臣丢不下美人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拿破仑丢不下家庭成员的权力和富贵,丢掉了自己血雨腥风中打出来的天下;斯大林丢不下个人崇拜的嗜好,丢掉了可靠接班人的选择。可见,在处理得失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上,历史一直鸣响着数不尽的警钟,但有人却重蹈着失败者的覆辙,这也是时刻警醒我们的历史教训。分析我国百十年来的近现代史,有两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一个是国民党。建党之初,国民党采取一些为人民谋利益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不过后来,由于追求一党之私,虽然在执政、资产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是很快被人民的力量推倒,以前得到的反而迅速失去了。另一个是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共产党始终把代表人民利益做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所以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人民的拥护中取得了政权,而且执政的基础越来越牢固。为了人民,共产党失去了一大批优秀儿女,但是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了人民,无数共产党人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但是却被人民永远铭记。是“得”是“失”?“失”多“得”多?一目了然。由此我们说,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础,人民赞成与否是决定一个政党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得到人民信赖与拥护是最大的“得”,失去人民信赖与拥护是最大的“失”。(三)用辩证哲学的观点认识得失得和失是在一定主观条件下形成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在组织目标或个人欲望支配下的利益角逐和评价行为。它们既可是事物某段的终结,又可是某段的起点。在一定的情况下,人的认知决定着它们在人心中的定位--起点或者是终点。哲学上认为:“得”是人们对舍弃或付出结果预期发展程度的实现及评价;“失”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经权衡,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而作出的对自己(物质的、道德的、荣誉的)利益的舍弃丢失或付出作为。在人类社会里,没有平白无故的失,失的目标是为了得;没有平白无故的得,得是对付出后回报的把握,或者是对今后舍弃的权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两句训语是对以失去为主动方面的得失关系的生动描述;“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则是对得到主要方面所反映的得失关系的贴切表述。然而,得失之间的联系有时表现得并不如上述分析的哪么直接。得失关系之间的长期性、短期性并存,得到的和失去的(东西)在质和量上的不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形成了智慧、实力和方法的较量,演绎出了一幕幕活生生的人间话剧。从失方讲,有的施小失为了收小得,有的施大失为了收大得,有的眼前失为了近期得,有的近期失为了长远得,有的内部失为了内部得,有的内部失为了外部得,有的个人失为了组织得,也有的为了个人得而不惜组织失,等等等等。在经济社会,得失关系以钱权交易为主要特征的得失权衡,从物质方面逐步延伸到精神、文化、道德、舆论各个方面。得和失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想以小失换大得(象棋的“舍卒保车”),结果失而不得;有的想借人失为己得(成语借刀杀人),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大失有大得(有钱人搞资本动作进行投资),心满意足;有的大失却小得或不得(投资生意亏本),长留遗憾,等等。如人类社会的利益争夺和无数次战争,就是得失权衡造就的生动历史。这些战争的得失并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说得就能得到,想失去就会失去的,得失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受人的意志等外界因素所影响。得与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凡事皆有得有失。你在得到这一方面的同时,便意味着你将会失去另一方面。人生就是一个得与失循环往复的旅程,它让人时时处于得失的平衡状态中。世上没有永远的得到,也没有永远的失去;每一个人都是在得与失中往前行走着。(举例)中国有句古话:吃亏是福。吃亏是受损失,怎么会是福呢?听起来是一种悖论,但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在湖南怀化洪江古商城青石板巷塘冲1号的古窨子屋墙壁上,清代扬州著名的书法家郑板桥留下了“吃亏是福”的壁联,上面写到:“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心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告诉我们,亏己者,能让别人觉得他有度量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可见,吃亏是伴随着享福一起存在着,“吃亏是福”的根源在于失去的背后有获得。这种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失相伴相生、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历史上,如越王勾践亡国被俘,卧薪尝胆,舍王尊而得江山社稷光复;南唐后主李煜不谋皇帝之政,耽于诗文书画,登上了文艺的高峰,却沦为亡国之君。我国古籍《淮南子·人间篇》中有个故事叫“塞翁失马”,大家都很熟悉,讲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坏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待得失,要把它放到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去看,用时间与实践检验和判断得失的最终结果,而不能忘端加以定论。综上所述,我们看出得与失是历史辩证的统一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先得后失,失而又得,先失后得,得而又失。人的一生也总是在无休止的失失得得,得得失失中渡过。二、正确认识得失观的现实重大意义得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得失观。(一)得失观的定义和内涵什么是得失观?从《词典》上看就是指人们对得与失所持的基本态度和看法。而无产阶级的得失观,概括地讲,就是不计个人得失,甘愿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历代廉吏、清官所奉行的得失观,经过28年革命斗争和60多年执政的考验和洗礼,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