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二十五、《老子》四章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二十五、《老子》四章一、课文的相关知识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二十五、《老子》四章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二十五、《老子》四章二、课文的思想内容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1、作为哲学范畴的“道”《老子》一书中经常提到“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真,其中有信。”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在存在着的。道是空虚,却能够生育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道又是规律性。“反者道之动”。“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贡献:①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老子以前的人提到的“道”只与政治和人生有关。②完全否定了宗教宇宙观。在老子的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鬼神的话。二十五、《老子》四章2、“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老子在为人处世上,主张柔弱,反对刚强。道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尽,正因为它的柔弱空虚。万物因为柔弱而充满活力,因为刚强而颓败。“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还主张“处下”、“不争”、反对“为天下先”。“夫唯不争,故无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但在人格修养上讲求谨严的态度,与庄子所说的胸襟宽广、舒畅自适的“真人”迥然不同。老子甚至主张“绝学”、“弃智”,抛弃一切伦理道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二十五、《老子》四章三、课文的艺术特点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老子》在艺术性方面独具特色。首先,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其次,语言精炼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第三,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二十五、《老子》四章《老子》四章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扼制,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因此它的功业不会被埋没。(第二章)弯曲才能保全,受的了委屈才能最终挺直腰杆,低洼才能盈满,立足于破旧才能创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是最大的聪明;不自以为是,美名才能彰显;不自我炫耀,才能有大功业;不自我骄傲,因此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天下的人没有谁能与他争。古代所谓“弯曲才能保全”的话,难道是空话吗?确实能够让他保全。(第二十二章)伟大的成就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衰敝;盈满的杯子好像中间有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似乎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人仿佛手脚笨拙,最雄辩的人好像不能言。躁动能抵御寒冷,安静能解除烦热。清静无为可以作天下的准则。(第四十五章)人心安定的时候,容易保持平稳,没有显露出不稳定迹象的时候,容易设法预防。脆弱的东西容易破取,微小的苗头容易化解。当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去操持,当动乱尚未出现的时候,就要去治理。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第六十四章)二十五、《老子》四章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隋•薛道衡《老子庙碑》)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牢固。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由于事物的这种依存关系,所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在“曲”和“全”、“枉”和“直”、“窪”和“盈”的两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层的一面,自然可以得着显相的另一面。常人总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芸芸众生莫不汲汲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数纷争。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本章开头所说的“曲”、“枉”、“窪”、“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二十五、《老子》四章一、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二、1.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2.助词,相当于“的”。3.第三人称代词,他。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1.不善于自我表现,所以才更加地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博得了好名声。2.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二十五、《老子》四章《老子》──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诗《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它并不神秘。《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宝库中重要著作之一。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能够始终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它对后世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思想、兵法等各领域,都有深刻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辞义精蕴,只有五千多字,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被公认为是一部哲理诗。《老子》其书并不枯燥。老子其人也不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掘若槁木”(《庄子•田子方》)。他是哲人,又是诗人。他贵真疾伪,忧国忧民。爱发牢骚,好说“反话”。善用比喻,雅俗并举。他还好作惊人之笔,有时也不免出圈走火。“治大国”这么严肃的主题,他只用了“若烹小鲜”几个字轻轻带过。这轻轻一笔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却发生了深远影响。多少人重覆过烹鱼频用刀铲搅动就会碎,治民,政令烦苛则民心会散的道理。为了极言“真朴”的生命力,他用了“未知牝牡之合”的“赤子”,竟然有时也会“脧作”(幼小的生殖器勃勃欲举)的不雅的比喻。他直呼当世的统治者为“盗夸”(强盗头子)。他自称为“愚人”,并且“顽”而且“鄙”。《老子》的不少章句,需要细加咀嚼。一得其昧,真是饶有风趣。二十五、《老子》四章《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分上、下篇,前37章为上篇,第38章以后为下篇。有的版本上篇题名《道经》,下篇题名《德经》。全书的中心是论述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即宇宙的起源及其普遍规律的,但和政治、社会、生产、人生的实际结合很紧。书的作者充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来论述问题,并且大量引用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格言警句,可能是吸取了当时不少民间谚语的精华。短短五千言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不敢为天下先飞”,“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及“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等等,不但世代传诵,有的至今仍有生命力,当然有些话今天已经是借作另外的意思来用了。1973年12月,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两种《老子》抄写本,分别称帛书《老子》甲、乙本。甲、乙本都是《德经》部分在前,《道经》部分在后。帛书本发现后,不少人据以校订汉以后的通行本,在解释上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并有人怀疑有些注本(如通行的王弼注本)是为了证明自家观点(指玄学观点)而作了有意篡改;但也有人认为,帛书《老子》具备了错字、文字脱漏、误增、颠倒等各种错误,可以说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古的本子,却不是最好的本子。二十五、《老子》四章据专家考察,帛书《老子》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不避“邦”(汉高祖名)字讳,可能是秦汉之际的抄本;乙本是隶书,独避“邦”字而不避“盈”(汉惠帝名)“恒”(汉文帝名),因此推断抄写年代可能在汉高祖时期,文景之前。所以帛书《老子》的出土,可以证明《老子》在秦汉之际是流传很广,很受重视的。再证以先秦的著作《韩非子》、《荀子》、《庄子》、《尹文子》、《列子》、《吕氏春秋》、《战国策》都有引述《老子》的地方,所以《老子》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时已很流行,是可信的。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甚至战国末期,但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其实离开了《老子》这部书,老子的思想也就不存在了。有人说《老子》是老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他的言论,这也没有什么根据。《老子》全书不用一处“子曰”、“老聃曰”,也不像是别人整理的语录。相反,《老子》全书不但基本思想是一贯的,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还紧密,大体上可以肯定是老子的原著。二十五、《老子》四章那末,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这决定着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老子》一书提出了七、八十对相互矛盾而又互为依存、相互转化的概念,以此能说明他具有辩证法思想吗?还是恰恰可以说明他的形而上学?老子的“静观”、“玄览”的认识论,有多少正确,多少错误?老子的“致虚”、“守静”的人生哲学,有多少积极意义,多少消极影响?老子以“无为”作为基本原则的政治社会观点,是彻头彻尾的反动,还是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老子描画的“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是开历史倒车,还是代表被压迫者改造社会的幻想?以上涉及的六个内容,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六个组成部分。怎么理解上面提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