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历史起源中国中华民族曾经有着辉煌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当历史发展到清朝晚期尤其是1840年前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历经了其成熟的巅峰之后到达了其腐败的晚期。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扩张,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热潮中,中华民族濒临亡国。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屈地维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惨败到戊戌维新;从辛亥革命到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直行走在挽救人民命运和民族尊严的路上。直到1949年,在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完成了革命道路的探索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重新获得了独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中国全面确立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与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展,“中国模式”享誉全球,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必然选择,这个过程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满满的自信。理论自信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科学性以及相信它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历史起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源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且日臻成熟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初步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风云动荡的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出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继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新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愿景引领下,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拥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正是这一自信鼓舞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伟大复兴。制度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无比优越性。制度问题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支柱,而维系这一政治支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则时刻以巩固皇权为根本原则,从而构成了庞大的封建政治运行网络。清朝晚期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衰微,封建统治者通过洋务运动、新政、变法等方式全力挽救也无济于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彻底埋葬。民主共和作为一种理念、思想和制度深入中国人民内心。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再一次打碎了中国人追求民主共和的梦想。之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让国人再次痛心地质疑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将亿万人民梦想中的民主变成实实在在的制度。40年以来,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成就、社会经济的进步、政治局势的稳定以及传统话语的传承,都在全方位折射出中国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巨大定力和活力,也时刻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自然、社会与历史条件的不足、局限与束缚,通过意识、符号、精神的刺激与再生产为主体提供推动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思想、激情、智慧、意志和创造力。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人类世界古代文明形态中少有的未曾间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形态。早在轴心时代开始,就一直努力在主体内部发蒙和培育“仁者不忧”(《论语·泰伯》)、“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开物成务”(《易经·系辞上传》)、“与天地参”(《中庸》)的文化信念与实践理性机能,并最终形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理想。千百年来,正是凭借这种内力深厚的文化历练与践行能力,中华民族才在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苦撑苦熬、顽强生存下来。即使在大故迭起、风雨如晦的近现代,这种文化自信与弘道精神也一直是激励人们回应现实挑战的核心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厚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引着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成就。“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魄力与战略胆识“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既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演变的反复思考,更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缜密筹划。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这种使命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与淡化。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兼程不懈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日益接近,然而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压力和困难也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肩上的重担日益增加,在这紧要关头,共产党郑重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不仅是对过去工作和成绩的认可与总结,也是对自己当前工作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实现未来使命的一种魄力与坚定。“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意识。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定义好干部的标准之一。不避困难、勇于担当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伟大事业的责任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怀。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执政党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危险和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且能够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事业面前展现的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姿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凝聚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动力与共同愿望首先,“四个自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相互重叠和碰撞。“纷繁的价值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如果选择不当则极易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秩序的混乱。”①一个没有崇高精神信仰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民族,民族复兴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恰在此时蓬勃而出,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和奋斗动力。其次,“四个自信”坚定了民众跟党走的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以来,中国人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温饱实现小康,中国人民坚信这条道路地选择是正确的,未来也必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稳步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权力和利益,实现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最广泛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内核都是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酝酿形成,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不仅为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奋斗动力。中国共产党坚定提出“四个自信”,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塑造和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获取更高的民众信任度和支持度,从而构建其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影响力。这就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准备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四个自信”促进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整合与社会和谐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社会结构从同质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迫切需要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形成了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开启现代化的过程,注定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破旧与立新的利益与冲突。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一过程使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突破了其既定的时空统一观,社会交往行动中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增加了多变性,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当前中国社会价值整合的难度增加。就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而言,社会的价值和规范整合亟须一种具有主体价值意识的文化理念的引领,而社会的文化认同则是社会价值得以确立的柔性渠道。因此在当下中国建构一种民族性的文化规范,从而沉淀出稳定的社会信仰,将大大有助于中国社会整合。从价值性判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可以被认为是当前中国价值规范在国家层面的一个共同信念。对内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能够凝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不同因素的整体价值诉求,从而实现社会价值规范的有序整合,促进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整合,实现社会和谐运转。对外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一整套的价值规范被大众接受并信仰,这就构成了社会整体成员的一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认同。这一认同状态在促进社会结构整合的同时,对外则可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和集体凝聚,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执行力。马克思指出,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毛泽东曾勉励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们都一再强调青年之于国家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巨大意义,新时代的青年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不断地学习、创新、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力量。所以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在自己领域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同时,也应当牢记自己历史使命。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他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把我们带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坚持“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年,并对当代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