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温故知新师: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跳水》(师板书课题)。记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吗?生1:发生在大海上。师:还能说具体点儿吗?生2:故事发生在一艘远航归来的大船上。师:老师从他刚才说的这句话中发现了两个本课的生字,谁能上来写一写?其他同学看他写得对不对,好不好!(生1上台写字)师:有什么意见吗?生2:老师,我发现她两个字都写错了!师:错在哪儿?生2:“艘”和“航”两个字的编旁都写错了,舟字旁应该将横改成提,而且不要出头。另外,“艘”字右边上边的竖要穿过“臼”。师:(问书写错误的学生)你同意吗?生1:同意!师:(表扬生2)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学习就应该这样一丝不苟。【点评:阅读教学中仍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即是在体现我们语文的工具性。】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吗?生:能。水手,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师:真好!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一个课文中出现过的字分别概括他们之间的联系吗?生: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反过来“追”猴子,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师:概括得真准确。谁能看着板书,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呢?生:《跳水》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故意气他。孩子因为猴子的挑逗和水手们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追猴子夺帽子,而陷入险境。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师:讲得太好了,请同学们也和自己的同桌说说故事吧!【点评:整体感知课文意思,符合认知规律,并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意思打下了基础。】二:质疑问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或者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来考考同学们的,站起来说说吧!生:船长为什么要逼儿子跳水?生1: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到海里?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生2:如果孩子不跳到海里,而是掉在甲板上,孩子会摔死的。生1:为什么猴子要逗孩子?生2: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猴子可能比较喜欢小孩子,它觉得小孩子很好玩。师:哦,原来猴子也喜欢欺负小孩。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生1:满意!师:继续提问!生:孩子为什么生气?生1:猴子为什么要将帽子挂在桅杆(gǎn)顶端的横木上?师:首先要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桅杆(gān),而不是(gǎn)。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时读(gān),表示比较短小物体的细长部分时读(gǎn)。那么,电线杆是读?生齐:电线杆(gān)。师:笔杆呢?生齐:笔杆(gǎn)。师:咱们班的同学真是一点就通啊!好,继续!生2:老师,我觉得猴子可能是觉得把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孩子比较难摘到。师:恩,有道理。生:从哪里可以看出孩子当时的情况很危险呢?生:孩子为什么要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呢?师:你的思考很深入!生1:孩子为什么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而没有掉下去呢?生2:从站起来到掉下去总有一个过程的嘛!生1:为什么水手们要等40秒钟才去救孩子,而不马上去救他呢?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生2:老师,我知道。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肯定掉到水里面去了,40秒钟他才能浮上来,水手们才能去救呀!再说,孩子掉下来时肯定溅起了水花,他们必须等水花没了,才看得清孩子!师:是啊,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跳水没有,运动员们从十米跳台跳下来都会沉入水底,溅起水花。生1:猴子为什么要撕孩子的帽子?生2:故意气他喽!生1:为什么船长第一次喊的时候,儿子没听明白爸爸的话?生2:可能是因为桅杆太高或者是海上的风浪很大,他听不到!师:我不同意你说的海上风浪太大的理由,为什么?谁能从书上帮老师找到依据?生3:在课文的第一段,他讲到“这一天风平浪静”,所以不可能是由于风浪太大。师:你读书读得真认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生4:我觉得一定是当时孩子吓呆了,他根本就没有留意下面出现了谁,更不会去留意他说了什么。师:有道理吗?生1:有道理!生: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师:你思想的触角伸得真远!生:是什么让船长改变了打海鸥的想法?生:船长为什么不用别的办法来救孩子?生: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跳水”?师:是啊,我也在琢磨着,他为什么就不叫“跳海”呢?生: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点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钻到文章之中,去读、去想、去议、去说,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散,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培养,阅读能力在分享与交流中得到了提高。】三、师生合作,梳理释疑。师:古人说“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今天,咱们班的同学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了!但这么多问题,上课也不能一个个去解决呀?怎么办呢?这样吧,老师从你们提的这些问题中找出三个最关键的,我们一起来研究。等研究完后,你看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们再交流,好吗?生:好!师(指板书):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要爬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点评:老师认为是最关键的问题,学生可能并不认为是关键的。】生1:从课文中找答案。师:怎么找?生2:我认为要先找到课文写孩子爬桅杆过程的段落,再来研究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师: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孩子爬桅杆的段落。师:浏览就是要一目十行地快速地看,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生:老师,我找到了,是课文的2、3、4段。【点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老师只是学生阅读学习时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齐:没有!师: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爬上高高的桅杆呢?请同学们再默读2~4自然段,划出写孩子追猴子时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体会!生1:首先,当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桅杆时,水手们大笑,孩子是哭笑不得!生2:猴子坐在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咬、用爪子撕,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生3:课文第四段讲到,猴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将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师:等一下,你能把猴子、帽子和孩子的位置在黑板的图上标出来吗?(生上台画,其余学生念相关语句)师:他画得对吗?生齐:对!师:很好,大家都把课文读懂了!那么,此时,小孩的心情怎样呢?生3:他气极了!师:从作者用词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怎样?生:孩子越来越生气了!师:这个孩子也真是,干嘛那么生气?为什么非要去抢那顶帽子,难道那帽子就那么值钱?生1:我觉得小孩去追猴子并不仅仅是为了那顶帽子。师:那是为什么呢?生1:是为了不想被水手们笑话。生2: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不想让人看到他被一只猴子戏弄!生3: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师:说得真好!是啊,他再怎么样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啊,怎么能被一只猴子戏弄呢,那他作为人的面子和尊严何在?!但是,他却为了面子差点连命都丢了!对此,你想说点什么吗?【点评:学生不知不觉被老师引入文本之中,和作者想到一起,和文中人物想到一起。这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相互对话。】生1:我们不能向这个孩子一样,为了面子什么都不顾了!生2: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面子问题,做下了一些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点评:把文本的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师:是啊,此时,孩子被气昏了头了,他失去了理智,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的险境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情况危急的词句,朗读,体会体会!生:我认为这些语句写出了孩子情况的危急:孩子气急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师:孩子当时的情况怎样?生:十分危险!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危险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形真是……生1:当时的情形真是命悬一线!师:命就挂在一根细线上,你形容得真形象!生2:当时的情形真是危在旦夕!生3:当时的情形真是千钧一发!生4:当时的情形真是情况危急!师:当时的情形真是情况危急?有点重复!生5:当时的情形真是万分危急!生6:当时的情形真是刻不容缓!生7:当时的情形真是危险重重!师:能不能把这种危险的情况说得更具体?用上这个的句式,还可以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学习文中的词句!生1: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已经爬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了!生2: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生3: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连水手都吓呆了!生4: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的两条腿都发起抖来!生5: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如果摔下来,必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失去他唯一的儿子了!【点评: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生6: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如果我是水手的话,我一定要阻止他!师:读到这里时,你紧张吗?你想救孩子吗?用什么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马上就要掉下来了!生1:我给孩子扔一根绳子,让他抓着绳子爬下来!师:哪里来的绳子,怎么扔给他,又把绳子系在哪里?不行,时间来不及了!快想想别的办法!生2:我让水手们手拉手站在孩子下面,接住他!生3:这哪里接得稳哪!太冒险了!师:是啊,那么高跳下来,接住的机会几乎为零!再想想!生4:把很多棉被垫在船上,让孩子跳在棉被上!师:先不说是否有足够的的棉被,光把这么多被子拿来都需要多长时间哪?行得通吗!生4:让水手上去,把他抱回来!生5:让孩子慢慢回转身来,自己走回来!师:请再仔细读读刚才的语句,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6:不同意,书上都说了:即使他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再说那么细的横木,哪里能回转身来?【点评: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此时学生的情感完全置于文本之中,急之所急,想之所想。阅读教学中学生能有如此境界,难能可贵。】师:正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船长出现了!谁来读?生: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师:先停一下!船长是这样喊的吗?如果,我是孩子,我才不会跳呢?现在,你就是船长,你要救自己的儿子,来,喊出你的气魄出来!生:“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师:再来!生:“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师:好,我有点想跳了,但还在犹豫着。接着读。(生读)师:想不想读?生:想!师:好,我们都来当当船长,自己读读吧!(生自由练读)师:谁再来读读?(师、生1合作读)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相信,人多力量大,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喊下来的!【点评:此时,教学高潮涌起,学生钻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心与船长想在一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又一次得到统一,语文味十足。】师:同学们当船长都当得很好,谁来做代表接受一下老师的采访?还是你吧!魏船长,我想代表咱班同学问问你,你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呢?当时,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的儿子不跳进水里而掉在甲板上的话,他可能死亡。师: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是可能死,还是必死无疑?生1:必死无疑!如果他跳进海里就还有生的希望!所以,我只能冒险逼他跳海!师:还有什么问题要请教魏船长吗?机会难得哦!生2:请问船长先生,如果孩子不跳水,你会开枪吗?(生1迟疑,答不出来)师:我们还是先问问魏船长对孩子跳水有没有把握吧!生1:我是非常有把握的!生2:为什么呢?生1:第一,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儿子以为我会真的开枪,他不敢不跳。第二,我知道儿子从小在船上长大,对水他不会害怕,他敢跳到水里。第三,我的儿子是非常信任我的,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师:看来,你是胸有成竹喽!生1:那当然,再说我逼儿子的目的是救他,又怎么会真的开枪呢?生3:魏船长,为什么你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生1:我想,别的办法都不行,只有这样我的儿子才能有一线生机。师:他是问你为什么能想出办法,而其他人不能呢?你看,水手们都吓呆了,您的儿子也吓傻了,为什么你就不会呢?生1:我呀,因为我是船长,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我比较冷静!要不,我怎么当上船长呢?【点评: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始终没有脱离语言这个载体,从而说出了情感,道出了情趣。】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