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阐释考纲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理解)。考纲阐释“常见文言虚词”,以考纲列出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义,并能加以解释。“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条义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点分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粤题精讲(以下三题的文本见专题十四的“粤题精讲”)1.(2011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熟练掌握,其次要结合语境,尤其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A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代指罗提督。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依靠”;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不译。C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他”,也是代罗提督。D项,两个“且”均为副词,“将要,快要”。【参考答案】B2.(2010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名师剖析】A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代居庸关。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第二个“为”是介词,译为“给、替”。C项,两个“所”均为助词,与“为”合用表被动。D项,两个“于”均为介词,表处所(方位地点),相当于“在”。【参考答案】B3.(2009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发兵捕之.,久不得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名师剖析】这一题延续了2008年的命制原则与形式。A项,第一个“其”为人称代词,译为“他的”;第二个“其”为副词,表祈使语气,“当、可要”的意思。B项,第一个“之”为代词,译为“他们”,代指那些“亡卒”;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拿”,“何以济”即“以何济”;第二个“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项中两个“乃”字都是副词,译为“竟然”。A、B、C三项中的虚词从意义到用法均不同,正确答案为D。【参考答案】D粤考规律1.广东卷最近7年都考查了虚词,从所考的虚词来看,都是一些常见的、其用法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过的虚词。(历年考查的虚词见后面的附表)2.虚词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传统题、重点题,每年都单独考了文言文虚词,有时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还要间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从题型看,都是选择题,具体而言有这几类:(1)结合教材考查:从材料中选出4个句子,再结合教材中的4个含有对应虚词的句子,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4个虚词(2004~2006年试题)。(2)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8个句子,编成4组,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4个虚词(2007~2011年试题)。(3)选出阅读材料中4个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判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两句,一道题考一个虚词。年份考查的四个虚词2006年以、因、乃、为2007年而、以、所、于2008年因、与、以、于2009年其、之、以、乃2010年之、为、所、于2011年其、以、之、且附:2006-2011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考点透析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词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性。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言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切实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复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词,“往”;例②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③中的“之”是助词,“的”;例④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义。如: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其中例①中的“之”是动2.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注: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解题指津1.语法切入法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①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做“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2.位置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根据“而”的用法可推知“以”是表修饰的连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④噫吁,危乎高哉!(《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3.标志识别法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如: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4.语气探究法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以下三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当”。(5.语境联系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的意思。“伏焉”即“伏在那里”。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6.词语替代法答题时先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后一句源自课文,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用“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7.句式推断法对某些虚词用法的把握,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如:①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这个句子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是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这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这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④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鸿门宴》)这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这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8.对号入座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这样对号入座,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等;②副词,译为“多么”;③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让合适的义项对号入座,就不难确定“哪里”这个义项了。9.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其中许多词语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罔不因势象形”一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因势利导”“因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