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先巴1【内容提要】公元13世纪,雕刻印刷术传入藏区之后,藏区各地陆续建起了印经院,并不断地技术更新,大规模地刊刻印刷,为藏文文献的保存和藏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印经院大量印制不仅降低了成本,推广知识、普及教育,增进文字阅读能力。同时,使得藏文书籍形式统一、版面标准化、字体固定、校勘仔细并推动了以五明分类为则准确地概括了藏文文献的学科管理,留传后世,对藏族文化遗产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功能。【关键字】雕版印刷、藏文文献、印经院、源流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先后经过3次厘定。藏文是实用性文字,形成了大量藏文文献。先辈译师们和班智达们曾经从印度、汉地、于阗、克什米尔等地将佛陀所说的经典以及对佛经的疏释译成藏文,还有本民族的许多学者写下大量的著作,成为学习、研究大小五明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在传承的过程中有许多木刻形式问世。本文翻阅大量资料,从藏文文献发展角度简述藏族原始雕刻技术产生与藏文雕版印刷技术的传入、发展过程。OriginandDevelopmentofTibetantraditionalblockprintingSummary:fromthe13thcentury,engravingprintingincomingTibet,theTibetangraduallybuiltaroundtheprintinghouse,andconstantlyupdatedtechnology,large-scaleprintingfurtheredthepreservationofTibetanliteratureandthedevelopmentofTibetancivilizationeffectively.Printinghouseandprintednotonlyreducescosts,alsohavepromotedknowledgeandeducation,enhancedthetextreadingability.Atthesametime,unifiedTibetanbookform,standardizedlayout,fixedfonts,carefullycollatedandpromotedafive-majorclassifiedaccuratelysummedupthesubjectofTibetanliteraturemanagement,bequeathingfuturegenerations,forthepreservationofTibetanculturalheritagehasplayedanimportantfunction.Keywords:BlockPrinting,Tibetanliterature,theprintinghouse,theOriginandDevelopment第一、藏文雕版印刷术的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金属工具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吐蕃时期雕刻技术在藏区相当发达。《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公元763年立于布达拉广场)和《唐蕃会盟碑》(公元823年立于大昭寺前),在会盟碑上刻上藏汉两种文字,碑形端庄,书体俊秀。除此之外,在木质建筑物上所刻人物、兽、禽等形象逼真、古朴、生动。凿刻技术精细,大都采用雕刻法。吐蕃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据史籍载,松赞干布时曾“自东部汉地、弥药取得工艺及历算之书”。文成公主入蕃就带来了十八种工艺书籍,又请来各种工匠五六百余人,其中就有造纸、制墨之匠。金城公主入蕃时也带来了各种工艺之书。据《旧唐书》记载,“遣酋毫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随着吐蕃军事扩张,每次入侵内地,均要掳掠青壮年男女,尤其是有技术的工匠,这些工匠直接推动了吐蕃手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敦煌发现的P.T1089号原稿在正文后有一1先巴(1977--)男,青海同仁人,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馆员。研究方向:藏文古籍与敦煌古藏文文献。2红色方形印鉴,绘有一人就坐,其前另有一人下跪,呈哀恳状,上右方有一咫藏文字符,印文有“岱大臣验讫之印”,背面卷纸摺缝处盖有同一印章,图案拙劣,但印文清晰,背面上方有大字“品级之印”。由此可见,吐蕃时期,藏族就广泛使用雕刻技术,并掌握雕刻印鉴技术。同时,从内地传入了造纸和制墨技术。这些对藏文雕版印刷术的形成和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佛教在吐蕃的盛行,译师们大量翻译出的佛教经典将刻写在纸卷、金属、木简等各种材质上,还有模仿贝叶经的形式刻写在贝叶上。公元9世纪“后弘期”开始,以仁钦桑布为代表的译师们再次掀起了翻译佛教典籍的热潮。藏传佛教诸教派陆续形成,经典的翻译整理已具成规模。同时,藏传佛教僧侣人数的不断增长,对佛教经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此时原始手写刀刻方式远远不足人们对佛教经典的需求。那么藏文木刻印刷何时产生,尚无统一确切的年代。《西藏王统记》记载,宋代汉译人吴江祖于临洮地方根据唐时的编撰的汉藏历史,特别把汉藏关系史译成藏文,后来经喇嘛顾希仁青住内地时,对于其中之年代、人名又加以订正,成为定本,在临洮地方雕版流传,成为吐蕃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对西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敦煌博物院对敦煌北区石刻发掘的展开,藏文刻本出现的时间被大大提前。因为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藏文刻本单叶护轮图版画、《顶髻尊胜佛母陀罗尼功德依经摄略》藏文刻本佛经有梵夹装和蝴蝶装两种,雕刊精细,是很成熟的印刷品。”敦煌北区石窟中出土的藏文刻本和木刻版画,均产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初的藏文雕版印刷典籍,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藏文雕版文献。这一发现清楚表明藏文印刷技术在西夏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其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娴熟。【2】西夏立朝于1032年,西夏发达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为藏文的雕版工艺和印刷技术创造了条件。西夏在地理位置上与西藏毗邻,在文化、民族上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藏文文献中有关各个教派的高僧到西夏传法授徒的记载,其中一些高僧甚至还在西夏担任过国师。西夏与西藏之间的来往非常频繁,因此西藏地区至少知道这一技术。不过,学术界一般认为,真正的雕版印刷工艺还是从13世纪由内地开始传入藏区的。【3】第二、藏文雕版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关于藏文雕版印刷时间,最早的记录为14世纪初。元朝僧录管主八于大德六年(1302)曾印装西番字《乾陀般若白伞》30余件,经咒10余部,散放藏区等处,流通通读。这是元代较早地刻印藏文书籍的记录,但这些印刷品没有保留下来。目前发现最早的藏区藏文雕版印书《时论释》收藏于美国学者史密斯图书馆。【4】其作者是大成就师哦坚巴(1230-1309),系噶玛派第二世活佛,1292年因元朝忽必烈之邀进京。据鉴定《时论释》印刷于同时代。随着藏文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西藏哲蚌寺、夏鲁寺、民族文化宫等地发现一批元版藏文典籍。其中《时轮摄略经》、《中观根本经》、《阿毗达磨集论》、《阿毗达磨藏》、《庄严经论》、《量抉择量》、《量里宝藏》、《三律祥释》、《甘露要义八支秘密诀窍续(四部医典)》、《金光明经》、《本续密要释》、《时轮摄略经》、《时轮经•无垢光广释》等。据可靠的年代记载和考证均在1284-1351年间刊印。【5】据藏传佛教史书记载,自元始藏族僧人在京城往来频繁,且人数也多,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内地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八思巴传》中就有过其弟子嘉央为他运送纸、墨进藏的记载。1960年,西藏萨迦寺发现金代刻本赵城金藏五百多卷和弘法藏汉文大藏经。【6】另外,八思巴的弟子汉僧胡将祖将《新唐书·吐蕃传》译成藏文,由仁钦扎国师于泰定二年(1325)在临洮雕版印行,印本也未传世。《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记载,仁钦坚赞次子噶德公布曾七次到达内地,他将内地的雕版印刷技术带回到藏区,并建立刻印书坊。元皇庆元年(1312),皇帝仁宗邀请纳唐寺的格西恰格巴拔格什到蒙古地方传教。他为最早的藏文纳唐版《大藏经》(史称“纳唐古版”)结集,从内地运回一大批笔墨、纸张等。据纳唐新版的附属目录记载,公元1312年至1320年之间由僧伽嘉央主持。对此《西藏佛学原理》亦记载说:“元初,世尊剑(即迥丹热赤)弟子软语隐福从汉土集得巨资,搜罗各地藏本经籍,悉奉置于那塘伽蓝,比较整理成一大藏,创刊版本,印刷流通。于是世尊剑为之著《日光目录》。”此后,在藏族地区以那塘《大藏经》为蓝本,雕刻传抄之风顿起。3木刻印版拉萨为中心后藏地区推广后,约公元1390年左右帕竹政权第五任贡玛扎巴坚参(阐化王)还积极创造条件,扶植工艺,对印书事业,大力加以倡导鼓励,他亲自主持把萨迦五祖师的论著刻印出书。【7】这项工程需要相当雄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才能完成的。这标志着藏族本身的雕版印刷事业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德银协巴(1384-1415)是藏区佛教史上重要的人物。1407年1月奉旨抵达南京,受到皇帝、皇后、皇太子、大臣及僧俗的盛大欢迎。他将蔡巴《甘珠尔》手抄本推广给永乐帝。永乐八年(1410)永乐帝为他刚刚逝世的妃子徐氏追求冥福,“遣使往西土取藏经之文,刊锌印施,以资为荐扬之典。下界一切生灵,均沾无穷之福。”【8】同时,请德银协巴任永乐版《甘珠尔》刻本的总篡,这是目前所存最早的藏文《大藏经》印刷品。此外还刻印了《丹珠尔》中的6篇著作。一些藏文史籍中说永乐版藏文《甘珠尔》的印版是铜版。永乐版的刻印过程中有不少藏族班智达和能工巧匠参与了这项工作。永乐版《甘珠尔》印刷后送往藏区,先后赠送宗喀巴、大宝法王德银协巴、大乘法王贡嘎扎西和大慈法王释迦耶西等每人一套。这对于藏区佛教文化和雕版印刷事业的普及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宗喀巴逝世(1419)后不久,1426年,仁蚌县官朗卡桑布作施主将宗喀巴论著刻版印刷,全集十九帙,俗称“噶丹旧版”。“布达拉、色拉寺、哲蚌寺、角色楞寺、耿德寺等各存有一套。雕刻技术写本一样细腻,首页版画佛像精美,与后期的雕版无法媲美”【9】1605年,由噶玛派红帽系第六世活佛曲吉旺秋校订,翻刻永乐版《甘珠尔》,并增刻《丹珠尔》42函,以黑字印行,称为万历版。1608年,云南丽江府土司索南热丹延聘第六世噶玛巴红帽系活佛曲吉旺秋前来主持编纂的,以蔡巴《甘珠尔》的手抄本为底本,与其它版本校勘,历时15年雕刻了《甘珠尔》,共有108函。后因战火丽江版《甘珠尔》迁运到理塘寺印刷成书,故又称理塘版《甘珠尔》。现在拉萨大昭寺里还珍藏有索南热丹奉献给该寺的《甘珠尔》朱印版共108卷,包括一千多篇文献,是大昭寺的珍贵文物之一。【10】理塘朱版是藏区刊印《甘珠尔》的最早的版本,此印版毁于1908年的战乱中。五世达赖喇嘛,博得精通各教派之显密教法,娴熟诸明之声誉,十六岁从卡仲曲则处善习书法并编纂三百余函之经籍目录。著有很多光辉著作。创建拉萨布达拉印书院,召集了一大批刻印工匠,刊刻了不少经籍,另外有造金写本甘珠尔经,宗喀巴文集、罕见医典《医药十八支》等多种。第司桑杰加措是政教事务之阅识广博,胆略过人,他二十七岁任命为第司,三十岁(1682)时五世达赖喇嘛逝世,他遵五世达赖遗嘱,重担在肩,开始建造举世闻名的布达拉红宫。他造百余部珍宝写本《甘珠尔》以外,特别在穷秦哇达则,以布顿大师《丹珠尔目录》为基础,在增加219种,新造《丹珠尔》215函。藏历第十二土蛇年(1689),还主持整理五世达赖喇嘛之前的诸种文集。【11】第五世达赖喇嘛全集刊刻时未收录旧目录之珍本及旧译金刚乘类、别集、博唐宫藏本、兴饶祖师经籍、历代达赖喇嘛及学者文集集成。著有《目录加持速降》。据《目录加持速降》记载的数量看,共89函。一函按三百叶、每叶五百字计,其刻版27000块,字数总计约有二亿七千余万之巨。建造布达拉红宫之佛像、经、塔。增删校正扎唐本四部医典,并于其他四部医典版本对勘后刊刻新版。【12】第三、藏文雕版印刷术在全藏区飞速发展阶段公元十七世纪开始,藏族地区的雕版印刷事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形成了以寺院和地域为主的若干大型印刷中心。除雕版印刷佛学典籍以外,有关藏族的历史、文学、语言、科技等方面的著述都是由印经院雕版印刷。比较著名的印经院有纳塘寺、德格、拉萨、塔尔寺、拉卜楞寺、卓尼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