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教育中如何传承传统的内容与方法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导语:缺失文化传统的发展是最严重的迷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法具有原创精神如何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结语:传统是根,根深叶茂导语:缺失文化传统的发展是最严重的迷失在中小学的文化教育中缺少传统内涵,我们做的将不是“中国梦”,未来的中国人也难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中国不少青年一代(官员后备军)的崇洋媚外,缺少自信,问题全在学校和社会的引导,中国的国际地位来自于自尊,而非暴发户式的张狂文化的丧失仅需50年:台湾1895-1945,文化和尊严已经丢失;越南的悲哀;黑人的“根”100年的回顾与教训,应有危机感,恶补可能都来不及如今教汉字教到全世界,中国人自己却不明白中国字,韩国、日本更珍重(2000汉字;中国当代常用汉字70%日本创)传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中国的中国人,应首先知晓中国文化,中国的学校才能继续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中坚,其中校长和教师的责任使命重大学子、社会与国民的自信、自觉、自强要有自知为基非洲裔中医,坚守医德,在红河培训3000乡村医生,献出儿子,令国人汗颜教师与成人社会应是文化方面的精英与引领者\学子的榜样,应能以一己的学识、魅力引领学界和社会理智地把握历史与现代和未来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复兴、传承与弘扬要从学校教育开始,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的蒙学、小学和大学传说中的夏商周开始有文字、学校,并有层次,此前?蒙学胎教开始0-7或8岁,语言和基本行为习惯,很重要!小学7或8岁-15岁,成人,文字加礼仪。到汉朝独尊儒术,开始有细致的分化,班固《汉书艺文志》“小学”主要是文字之学,同级别的“孝经”是小学阶段的道德习惯教育,包括《管子弟子职》等,《隋书经籍志》四库分类初步形成,加佛道经典。到朱熹理学集大成,更重视基础,专门编“小学”集合古今道德行为规范,仍以先秦传统为主。大学15岁以后,学习各类专业、哲学、探究未知领域。名称繁多:太学、国子学、四门学、算学、律学、书学、道学、医学、鸿都门学(艺术)、书院、崇文馆、弘文馆、崇玄学、同文馆等,有官学、私学,体制内外之别“国学”内涵:*传统的经史子集,汉代已经确立,有不断丰富、充实和拓展。*明清对比“西学”,有“中学”含义,在国外称“中国学”,在中国应涵盖“中国传统文化”清末章炳麟等人曾专用。陈垣等一生奋斗并鼓励将中国学优势夺回中国。*中国国家提倡的学问,national有行政等级和价值输出意味。*在新中国格局中有更广大的包容:伊斯兰教文化、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也包括中国的文革、改革开放和发展历史经验等。*国学应有分类、分层,包括本土性、民族性、地方性等更为细化、生活化的内容,更倾向精神和文化教育的传统是一面镜子,中国教育的发展不能缺少中国教育史这面镜子!有文字的历史最短,3500-7000年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历史有7000左右(丝绸、茶、灰陶、彩陶、红陶)有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有200万年人类和动物有语言的历史有600万年,教育发挥作用在语言产生,甚至在此之前就存在。而今天的教育主要依赖文字,其效果自然不理想。任何教育的改革都需要认真、深入的反思,目的是更好地把握本质和关键。人类对可资借鉴的历史还应重新认识。从“三个面向”解读立足、自我、历史和根本,“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须有中国的传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三字经、千字文可以包括的所有纯正的中国人都应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而不仅仅是文史政老师的专利!书法家协会提倡增加“书法老师”编制,显然对传统、对现实均不甚了解,在未来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会有乱象丛生,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基本不了解。张之洞《书目答问》、纪晓岚《四库提要》可帮我们大开眼界经史子集;还有多民族的文化《朦胧的理性之光》,还有更多“医经”、“算经”、“相马经”等,互证,融通。各领域、各行业均以德艺双馨为标准。崇尚独立、求真、有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包括道-哲学;法-科学;技艺-经验多个层次;传统文化=儒家?更广阔,各行各业的生活,经过验证的对真善美的认识与体验的记录和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自己和全人类借鉴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十个方面:1、哲学与美学:道、易、阴阳、五行、仁、中庸、无为、和、通、诚、气、器、理、化、宜等重要概念,提倡和而不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探索人性善恶(性善、性恶、性三品等理论并存,并对各类社会治理和教育产生影响)、长于整体或系统思维、阴阳博弈为统一整体、探索对变化的适应等,自先秦就有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且有源源不断的各类继承与创新;2、道德、法律与制度:道德法律与礼仪规范并重互补、礼免其前刑禁其后、提倡道德实践、以身作则、具有民主传统,提倡仁义、诚信、守法、廉政、公正、公平、礼貌、伦理,有监督监察机制、巡抚制度、私访传统,有法学及其教育的传统,注重法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官学中有律学,科举考明法),对暴政(秦、隋等朝末期)和治世(汉武帝、唐太宗、清康熙乾隆时代)进行总结(有《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等;3、文化与宗教: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化”(产生影响、深入人心)的作用,提倡三教融合、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注重对外来宗教的学习及其中国化的改造、多宗教相安共营社会平安、宽容和鼓励文化的多样性(地方性、民族性等)、注重对民众民俗的影响,注重宗教对自主性、善行的激励与开发;4、科学与数学:提倡求实和实用、注重实验(如炼丹、冶铁、医药等)和实录(如医学的验方、诸多行业的秘传技巧)、使用直观位制计算及其工具(算筹、算盘)、具有质疑问难的科学传统精神、构建中国逻辑(综合墨子、佛教因明、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及逻辑的资源丰富自身)、促进各行业的众多发现(各类发明、创新)、多种方式和体制并存互补(如数学兼有二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等),数学教育发达,有系统的《算经》和官方算学,以及科举考试的“明算科”,著名的数学家人才辈出;5、农林牧副渔各业:重农思想、讲究轮耕、休耕,长于蚕桑、茶叶和各种农作物,原产和引进多种粮食产品、菜果等并注意改良、水土特质与种养植的关系、动物驯化与品种改良、注重环境保护,且有相应的专业研究和教科书,农谚等经验的积累准确且实用;6、医学与预防、养生:注重辨证医治、强调人自身的协调能力和抵抗力、提倡积极预防、针灸、经络、与体育和饮食等结合,看重心理、情绪等作用的影响,积极推进家庭医学和大众医学、设立各级医学和进行医学知识普及,最早有彩色解剖图(藏医)、医学模型(宋代铜人),发明麻醉术和以毒解毒的痘(免疫技术)、植物动物药学发达、推行气功、健身体操(易筋经、五禽戏等);7、天文历法:注重农历研究与测量实验、研究星象、调整历法、对节气的运用与研究、开展相关领域的多元化争论(各教派、学派代表),有独到的天文、星象、天气预报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官方和民间的人才培养规范,有许多经典著述;8、地理:将地理作为地方发展重要依据,地图的绘制、山河的勘察、注重地理在经济、商业、农业、军事、外交、主权、领土、民俗、宗教、文化艺术、旅游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9、水利:治水以疏导为主、探索分流(堰)、注重江河统和、对水质关注(食用、茶用、医用、农用、军用等)、因地制宜开展水治理、政府兴修水利、形成各类水生态、强调水与民生关系等10、建筑业:创造斗拱、发展各类功能性建筑、建造木结构大型建筑和地方风格建筑,使用多种建筑材料(泥土、石材、陶瓷、铜、铁、木、竹等)、规定建筑等级和规格,有《营造法式》等相应的标准和教科书,建筑师可做尚书,注重建筑与环境关系,园林有中国特色;11、商业:很早探讨义利关系、倡导取之有道、契约诚信、打击投机倒把,探讨钱庄融资、典当模式、鼓励商人参与国家安全和建设,建立各类市场与边贸,有商帮、商会的传统,地域性商帮有文化色彩,也有自律精神;12、军事:多兵种(水军、陆军、骑兵、民兵、家丁、火器、辎重保障等)建设,有36计、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等兵法著述和思想、提倡非军事解决方式、注重战后的休养生息与政府的无为而治、运用屯田制、保甲制等寓兵于民、以农养兵,最先发明火器(热兵器)并用于民用;13、外交:注重和平共处、礼尚往来,态度不卑不亢,通过和亲、互市、遣使、馈赠等方式接好邻邦,注意通过官方(使节、商业、文化等)和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等)交流调节关系,自省“夜郎自大”的问题,面对列强不屈不挠、强调自主抗争,善于总结外交经验;14、计量:度量衡标准统一,量器规范,但同时在不同行业使用十进制、十六进制、二进制、十二进制等,并有换算方法,坚固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15、手工业技术:有平等精神,墨子为其代表,讲究职业道德,有百工分类,提倡精益求精、着眼于发现规律与诀窍、家庭传承有序、师徒制严格,在制陶、制皮、象牙雕刻、铜器、金银镶嵌、玉器、瓷器、农具、冶铁、纺织、服饰等行业创造力极强,各行业组织有行会和行业神、有行业规范,技术有评定标准,能力强者亦可有途径为官;16、语言文字:统一文字可通古今4000-5000年(从简化字可方便迁移至繁体字、篆字、钟鼎文、甲骨文等)、多方言合用一种官方文字、不同民族文字在区域内流传使用达几十种,不断优化简约汉字、保持并兼顾形音义等功能、产生多种书体形成书法(书道),并在计算机时代仍显优势,有覆盖各级教育(涉及蒙学、小学、大学)的传统与丰富读本(教材、文选、读本、工具书、字典、修辞书等);17、文学:文学表现形式极丰富,类别涉及诗经、楚辞、汉赋、骈文、古诗、唐诗、传奇、杂文、游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歌民谣等几十个大类,具体形式几百种,有观风俗与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相应的教科书、工具书、备考书、文集极为丰富,经官方提倡、科举举拔曾使人才不断涌现,有独特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18、艺术:有“游于艺”的自由思想和“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理念,鼓励独树一帜、标新立异、陶冶性灵、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有京剧等多类全国性和地方性戏种、地方曲艺、地方民歌、地方特色工艺品、历代特色陶瓷器、刺绣、书画、篆刻、各类雕刻雕塑(牙雕、石雕、铜雕、木雕、竹雕、砖雕、造像、剪纸等)、装裱等,构成中国丰富的艺术世界,并有注重乐教、艺教的传统,认为有助于社会和谐、丰富生活的色彩;19、教育:较早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在教育中倡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终身学习、举一反三、道存师存和兼顾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至今被广泛认可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原创思想,注重移风易俗和耕读传统的作用,注重个性、提倡标新立异、崇尚自主学习、具有辩证的教师观,发明纸、笔、墨、刻石、算盘、插图读物等,不断优化教育技术(笔墨、书籍、教具、学具、玩具、模型、挂图、公式、口诀、实验器具等),创建了各级官学、私学、家学、师徒制、私塾、书院等教育机构,并将其与考试、评价和人才举拔相结合,认定在国家发展中教育的重要地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0、心理:注重个体主观能动性、自我情绪的疏导,提倡推己及人、以心比心,注重情感、记忆、情绪的研究、调整,有文学、宗教等的参与,并善于在教育、医学、文学、艺术、宗教、外交、服饰等广泛领域中运用;21、人才评价:有多元、多途和多种形式的人才举拔模式,有开放宽容的人才观,如360行行行出状元、毛遂自荐、行卷、不拘一格、名贤举荐等,作为现代文官制度借鉴的科举制度积累了1300年的经验,规定人才有流有品的等次,注重人才的社会评议,将道德人品作为第一标准;22、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尊重和敬畏自然,倡导天人合一、不提倡竭泽而渔或寅吃卯粮,善于建设园林、研究风水,注意环境的优化、美化,注意顺应和利用自然,同时也有“人定胜天”的积极主张;23、处理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重视家庭作用,崇尚和为贵、推己及人、严己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提倡事事诉诸法律,普遍好客、实行赈灾、实施减赋税、赦免等措施,注重祠堂、行会等组织机构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