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课堂教学实录教师:金秋十月,当我们走进农村,黄澄澄、金灿灿的稻穗在风中摇摆着身体,涌起一层层金色的稻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给肃杀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在金色的田野里,往往有一个个稻草人?你见过吗?能不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学生:我见过的稻草人是用稻草扎起来的,外形像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学生:我见过的稻草人“手”里拿着塑料袋,在风中飘舞。学生:那个塑料袋在风中飘舞,麻雀们就不敢来吃稻穗了。教师:三个同学的发言不仅说出了稻草人的特点,还把它的主要作用揭示了出来,很好。今天,我们学习刘国芳的小说《稻草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文章,读完以后,能不能说出在稻草人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小说)(同桌交流、讨论)学生:写了一个孩子在农村为稻草人穿衣服。学生:孩子到农村外婆家生活,看到稻草人穿得破破烂烂,就给稻草人穿上自己的衣服。教师:那么事情的结果呢?学生:结果是被母亲责备,强行带回城里。教师:本文写的是一个孩子到农村外婆家生活,看到稻草人穿得破破烂烂,就给稻草人穿上自己的衣服,结果是被母亲责备,强行带回城里。教师:刚才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提到了哪几个人物?全体学生:孩子、外婆、母亲。教师:请在文中用不同的线条分别划出描写孩子、外婆和母亲的句子,思考一下哪个人物最有表现力。(学生浏览文章,圈点批注)学生:我找的句子是“孩子总吵着要去乡下的外婆家”,“孩子又哭又闹”,“开始,还让外婆牵着。后来,就一个人到处乱走了。”我认为孩子最后表现力,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对自由与未知环境的喜爱,表现出儿童的天性。学生:我找的也是写孩子的句子:“是乡下没有好衣服穿吧?”“孩子跑回去拿了一件衣服来,穿在稻草人身上。”从这里我看出孩子没有嫌弃稻草人,与稻草人开展了对话。也可以看出孩子的天真。学生:孩子的天真还表现在在田野里自己站成一个“稻草人”。教师:三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他们从文中对孩子的描写中,概括出了孩子的性格特征,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天真、单纯和对自由、未知环境的喜爱。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天性。那么,有没有认为其他人物写得好的呢?学生:我觉得外婆写得最好,你看:外婆就动手把稻草人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但孩子不肯,孩子说:”干吗要脱下来呀?“外婆说:“你母亲看见了会生气的。”孩子说:“她不知道。”外婆不再坚持了,外婆说:“那明天再来脱下来。”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外婆对孩子的宽容和恩慈,让我仿佛看见了高尔基《童年》中的外婆。教师:这位同学不简单,不仅能从语言中分析出人物形象,还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外婆对孩子是一种宽容,是一种恩慈,那么,外婆对待母亲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到家时,母亲没见到孩子,于是很不高兴地跟孩子的外婆说:“跟你说了,别让孩子到处跑,你怎么还让他乱跑?”母亲一把拉走了孩子,往车上拉。孩子的外婆这时候走来了,外婆说:“你等一下,我把那些衣服收起来,你带回去。”孩子的母亲说:“稻草人穿过的衣服怎么还能穿?不要了。”从这一段文字的描绘,可以看出外婆对自己女儿的无理持的是一种容忍。教师:两位同学在分析外婆这个形象时,能够抓住外婆对待孩子和母亲的不同态度,得出了外婆的宽容与容忍。刚才我们分析了孩子与外婆,但是我觉得母亲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深刻,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呢?学生:但孩子的母亲不让孩子去,她总说乡下脏。……母亲说:“不要乱跑。”又说:“乡下脏.要注意卫生。”作为农民的女儿,从她的语言和行为却看出她对农村的厌恶,唯恐避之不及,丢根忘本。学生:除了刚才同学找的,我还找了这样一些语句:终于,孩子的母亲看清了,那个站在田里赶麻雀的稻草人就是孩子。母亲便过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凶着说:“站在这里做什么呀?”……孩子说:“赶麻雀。”母亲说“你以为你是稻草人呀?”说着,母亲一把拉走了孩子,往车上拉。从这里,我看到了母亲的专制,这样的教育压制了孩子的自由,束缚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你们的发言太深刻了,对于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比老师还认识全面、深刻。的确,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缺忘本了。她不能理解自己孩子对自由,对自然之趣的追求,对孩子专制,对母亲、对农村冷漠。文中的孩子单纯,充满童真;母亲专制、冷漠;外婆宽容童真,容忍无理。除了这三个人物之外,还一个形象是稻草人,文章里写稻草人“破破烂烂”、“很难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学生:为下文写稻草人的漂亮作铺垫。学生:衬托出孩子的童真和善良。教师:刚才两位同学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并说出了开头写稻草人的作用。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稻草人”作为题目呢?学生:是行文的线索。学生:我觉得文中的孩子就是一个稻草人。教师:哦,这个理解有点新颖,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学生:稻草人是人为造出来的,它被限制和固定在了田野中,没有自由。文中的孩子,在母亲的专制的教育方式下,也失去了自由,他就是一个稻草人!教师:很好。(全体学生情不自禁鼓掌)教师:刚才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表明了这个发言的精彩,是的,作者之所以用“稻草人”为题,除了是结构文章的线索之外,更主要的是象征了被压制、被束缚的孩子形象。我想,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反映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而警示父母。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孩子的外婆看着这个稻草人,看着看着,老人就觉得,是孩子站在那里……”此时此刻,外婆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合理写出此时此刻外婆的内心所想。(学生构思、写作)教师:接下来让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写作内容。学生:孩子,外婆想你,舍不得你走。可是,你妈妈有她的教育方式,我不能过多地干涉,原谅外婆吧,有时间再来看看外婆。学生:丫头啊,你怎么变成这样呢?孩子还小,他和你小时候一样,喜欢农村,为什么你要强行带走他?学生:孩子,外婆等着你回来,我不会再让你的母亲怪罪你,不会再让你去做什么给稻草人穿衣服的傻事,更不会让你像一个农村的野孩子一样到处乱破。丫头,你就让孩子来看看我,我很想念他。……教师: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有的表现外婆的无助,有的表现外婆的担忧,有的表现对孩子的思念,有的表现出对母亲的批评……从这些描写中我看到了同学们对文本的深刻的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教师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文章对孩子、外婆、母亲和稻草人的刻画,分析了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之下的形象,感受到了作者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的深刻主题。让我们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也采用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描写,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概括出小说反映的深刻主题。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