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精神,加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一、试点基础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也是中部地区重要工业城市。2009年洛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5亿元,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1240亿元,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9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9.7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3位、中部城市第4位。洛阳市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荣获“中国制造业名城”称号。2010年获“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一)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洛阳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处于东西贯通、南北过渡的居中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部崛起中承担着中心城市的任务,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首选城市之一。(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依托资源优势,洛阳市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业、铝工业、能源电力工业、石化工业、硅产业、钨钼钛产业等六大优势产业。目前,六大产业基地已具规模,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相当比重。(三)创新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600余家,其中原省部属科研机构14家,本科高等院校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技术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37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8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6万人,每万名职工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前列。拥有大型试验检测设备近2000台(套),其中属国家统管的23种大型精密仪器近1000台(套)。(四)创新创业能力较强全市拥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有267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新增产值120亿元,新增利税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实现利税60亿元,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五)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近年来,洛阳市的创新创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资源更加丰厚,科技创新基础更加坚实;创新创业园区功能更加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更加顺畅;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逐渐形成。此外,洛阳是知名的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六)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优化资金支撑体系,构建了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了产业升级战略规划的制度建设;加大了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建设力度;强化了创业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了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支撑体制建设。“十一五”期间,洛阳市以发展新型工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在城市功能、科技教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科技资源、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洛阳市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比重大,积蓄了科技发展的巨大潜力,但由于科研院所在与社会资源合作中存在种种障碍,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尚需调整。目前,洛阳市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驱动,属外延式增长方式,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近十年来,洛阳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升反降,与洛阳市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新兴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虽然实施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集中培植了一批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但由于增长点不多,整体增长相对乏力,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较小,亟待进一步发展。四是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洛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科技投入使洛阳市在各类科技项目的角逐上处于劣势,间接加剧了科技人才的流失,影响了科技竞争优势的发挥。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洛阳市实现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二、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推进应用型、开放型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处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实现“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和谐创新发展之路。(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现从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向人才支撑型、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二)以激活现有科技存量资源为依托,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应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的自主应用为重点,着眼应用性、把握适用性、突出转化性,努力推进“二次创新”和技术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重发挥优势,实行差别竞争,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自主创新。(三)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在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基础上,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高质量服务等吸引与本地产业配套的国内外企业来洛阳投资,延伸原有优势产业链条;着力落实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用3—4年把洛阳建设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具有一定辐射引领作用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建设目标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新环境优化等五大创新工程为抓手,力争建立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聚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技竞争力在中西部保持前列,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区域创新中心。到2014年,洛阳市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全市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占全市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年申请专利量达到40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200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72个,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达到160件,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到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0家以上。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8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万人。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45%,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四、重点任务(一)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责任主体、研发主体、投入主体、应用主体,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启动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通过各级、各部门联动,到2014年,培育50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新认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达2000家,全市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涌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1.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在我市重点骨干企业、重点非公有制企业、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科技资金项目和获取银行信贷,优先安排市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资金,优先保障供地并可实行土地低价租赁。到2014年,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20家;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到100个。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有利于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攻克制约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实施技术合作、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人员交流互动等手段,加快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促进重点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在装备制造、硅光伏、新材料等优势重点产业组建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政府将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金融政策扶持等方式对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优先予以支持。3.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创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围绕优势产业,在矿山重型装备、耐火材料、浮法玻璃、盾构及掘进技术、轴承、兽药、铝电解、农机装备等领域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优势学科领域。到2014年,力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省级达到80家,市级达到160家。4.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和取得行业技术标准的制标权,鼓励企业申报名牌产品,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省名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保持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14年,全市年申请专利量达到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00件。全市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名牌产品60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50件。全市承担国际、国家标准化组织数量达到25个,年制(修)订国家标准30个以上。(二)实施新兴产业推进工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占据发展制高点,真正赢得未来、保持持久繁荣的根本动力。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中心,加快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鼓励服务业、文化产业、软件外包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硅光伏、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以多晶硅、单晶硅、硅抛光片、硅外延片、太阳能电池及其配套产品、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钨钼钛金属类产品后加工、铝产品精加工、高性能合金材料等系列产品为发展重点,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出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1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依托重大专项,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洛阳乃至河南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需求导向、凝聚资源、自主创新、引领发展、高端辐射”的原则,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市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