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4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国项目概要李凤山莫珊(国际鹤类基金会)本概要重点总结了2004年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在中国的九项活动。有关这些项目的背景,请参阅以前发表在《中国鹤类通讯》的中国项目概要或相关项目介绍。1.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和保护项目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三年草海项目“参与式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草海自然保护区培训项目”于2005年3月正式结束,2004年项目完成情况如下:(1)草海项目培训教材“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来自草海的经验”已经编纂完毕,并将于2005年上半年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2)在编写草海项目培训教材过程中,我们使用教材初稿作为培训材料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培训班学员为来自贵州、广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江西等省的保护区管理及社区发展方面的工作人员;(3)为参加培训的100多名学员提供实习的草海保护区内4个野外项目点(包括村基金、水土流失控制、村级规划和环境教育)都顺利地完成了计划的活动,并接待了外来参观考察人员;(4)草海保护区与其他一些保护区交流了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经验。草海保护区工作人员、当地学校老师和农民等10余人参观考察了云南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和西双版纳保护区,另有一人参加了东北亚鹤类网络组织的在蒙古国举办的环境教育培训。草海合作项目总结会于2005年3月在草海举行,总结会总结和评估了草海项目过去10年,尤其是过去3年的工作。李凤山、刘文、李振吉组织编写了草海总结会论文集“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经验和思考”。本论文集收集了22篇文章,包括4个部分:草海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草海的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活动;草海国际合作项目评估;交流学习。草海项目总结会与会者认为:草海合作项目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高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农民在草海保护中的作用,草海项目也提高了草海村民的生活水平,培养了一批草海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农民骨干。2.鄱阳湖鹤类和大型水禽、水位和水生植物生态关系的研究在《迁徙野生动物物种保护公约》和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资助下,国际鹤类基金会与鄱阳湖保护区继续进行“鄱阳湖鹤类和大型水禽、水位和水生植物生态关系的研究”,旨在:(1)确定鄱阳湖的鹤类、水生植物、水位以及水透明度之间的关系;(2)制订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3)加强鄱阳湖保护区人员的业务素质。在鄱阳湖内大湖池、沙湖、梅西湖和白沙湖的水位、水草和水鸟的监测活动都在正常进行。同时,一个用于资料查询、输入和管理的数据库已经建立起来,野外数据都输入到数据库中。鄱阳湖保护区5名项目工作人员都已经完成了保护区管理、自然科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生、本科和大专生的培训。国际鹤类基金会资助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硕士生彭简仕也参与到本项目中来。他于2003年12月在鄱阳湖工作了两周。在2004/2005冬季,彭简仕在梅西湖和大湖池对水鸟和植被进行了大量取样,还与鄱阳湖保护区人员一起修补、完善数据库。3.开展社区参与湿地保护区管理的环境教育项目国际鹤类基金会与北京天下溪教育研究所就本项目已经合作了两年。本项工作由美国路思基金会资助,目的是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六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制订环境教育活动。在中国的五个自然保护区都是国家级的保护区,以保护鹤类和其他迁徙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其中3个是鹤类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扎龙、挠力河、向海),两个是鹤类越冬地(鄱阳湖和草海)。另一个项目点是俄罗斯的阿穆尔州的穆拉维克公园,该公园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鹤类重要的繁殖和停歇地。2本项目包括:为保护区人员进行参与式方法的培训;与当地项目人员一起进行环境教育需求评估;与当地老师共同设计环境教育活动和教材。具体是,在项目期间我们为每个地点举办一次冬(夏)令营,编写一本乡土教材,给孩子以及成年人制订自然保护行动策略。到目前,我们已经举办了三期夏令营、二期冬令营、一个乡土教材培训班,印制了草海和鄱阳湖乡土教材,完成了冬(夏)令营教案的初稿。4.强化中国鹤类和水鸟专家组的工作我们与中国鹤类和水鸟专家组的合作主要在两个方面:(1)出版《中国鹤类通讯》;(2)资助鹤类小型基金。2004年,建立了15人的《中国鹤类通讯》编辑委员会,强化了文章的稿源和质量。在2004年,我们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伍和启提供了鹤类小型科研基金。中国鹤类和水鸟专家组与国际鹤类基金会也正在做另外两个项目:(1)编辑《中国鹤类文献题录》。本题录由马志军、周立志和苏立英汇编,共收集了1100多篇文章。本题录将于2005年内出版。(2)《中国鹤类研究》也正在编纂中。本文集目前收集了20多篇文章,将于2005年10月前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5.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UNEP/GEF)的“亚洲白鹤及其它国际重要迁徙水鸟迁徙通道与重要湿地的保护”项目已经进行了两年。中国项目区的项目活动进展相对良好,主要完成情况如下:(1)飞行路线上的鹤类和大型水禽调查已经完成。这次调查覆盖了9个省份,共计约50个鹤类停歇、繁殖和越冬地点,调查水鸟48种;(2)中国东北部鹤类和大型水鸟的繁殖调查已经结束;(3)鄱阳湖鹤类和大型水鸟的航空和地面调查已经完成;(4)保护区管理计划、水资源管理和监测计划、环境教育计划和社区参与计划已经起草,并且已经进行了初步评估;(5)为项目点进行了八期湿地管理、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6)大部分项目所需设备,如望远镜、计算机、车辆和相机等都已经购置。6.西藏项目国际鹤类基金会与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了针对西藏中南部地区黑颈鹤保护的生态旅游项目。本项目把学校环境教育、专业自然导游培训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指南三者相互结合,以便提高当地公众的环境意识,开拓与当地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的经济发展契机。下面是2004年的活动:(1)自然环境教育:我们为当地6~9年级开发了一个黑颈鹤教材,用于黑颈鹤越冬地区的中小学使用。(2)自然导游培训:国际鹤类基金会和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给当地藏族提供了一个4天的自然导游培训班。课程包括小组讲课、讨论,到游客较多的黑颈鹤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野外实习。(3)自然保护区能力培训: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西藏项目办主任组织一个三天的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培训班。本培训班重点是帮助当地黑颈鹤保护区制订长期的管理计划,建立黑颈鹤的越冬和繁殖地保护网络。本培训班包括:如何提供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生态旅游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方面的作用;解决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冲突;正确的政策和决策。7.云贵高原黑颈鹤调查国际鹤类基金会与云南省林业厅合作于2003/04年冬季在云南和贵州进行了第三次黑颈鹤调查。三年的黑颈鹤、灰鹤、斑头雁、赤麻鸭调查结果如下表:数量(只)冬季黑颈鹤灰鹤斑头雁赤麻鸭2001/023261801175934422002/0334881473395574682003/0435621344433014733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举办了冬季调查前的水鸟培训和调查结束后的总结会。几乎所有的调查人员都参加了水鸟培训和调查总结会,学习水鸟分类、形态、生态、识别以及计数方法。在调查总结会上,项目人员交流了调查的经验,分析了湿地保护和鹤类管理的关键问题,3讨论了调查地点保护和管理下一步工作。三年的调查工作加强了我们对黑颈鹤的理解,强化了这一地区不同地点以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交流。8.黑颈鹤迁徙研究国际鹤类基金会目前在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以及云南省林业厅合作开展在中国西南部的黑颈鹤迁徙调查。这个两年的项目自2004年开始,将进行黑颈鹤的迁徙和生态研究,同时也利用本项目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以便激发中国和美国学生对鹤类及其保护的意识。在本项目的两年期间,我们将给10只黑颈鹤放置卫星发射器。研究人员根据卫星发回的数据可以找出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及其停歇点以及繁殖地点。研究人员也将进行黑颈鹤的生态研究,以便探讨黑颈鹤的繁殖地、迁徙停歇地以及越冬地的生境利用情况。本项目另一个重要成分是由云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承担的环境教育活动。在科研人员收集黑颈鹤迁徙数据的同时,鹤类的迁徙信息也将提供给在云南、北京以及美国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学校。结合鹤类迁徙以及它们迁徙区域的信息,我们分别创立了中、英文“与鹤飞行”网站,老师和学生可以“跟随”着黑颈鹤迁飞,了解黑颈鹤的迁徙行为以及它们的停歇地点。另外,在云南东北部,环境教育项目人员也为当地编制相关的环境教育读物。9.“一帮一助学”项目本项目于1998年在草海保护区启动,目的是提高农村女童的教育水平。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与一个资助人结对,资助人每年给女童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用于学杂费、书费等。所有的资助经费都全额提供给受助学生。我们选择女童的标准是: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下。当地村民、学校以及草海保护区共同参与女童的筛选过程。自1998年以来,共有29名来自草海保护区内的女童接受“一帮一助学”项目的资助。2004年有来自6个中小学的19名女童受到资助。2005年,我们计划再增加10名孩子。致谢!国际鹤类基金会2004中国项目得到下列单位和个人资助: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福特基金会、美国路思基金会、美国国务院、迁徙野生动物物种保护公约、Cracid保护和繁殖中心、山姆埃文斯先生、Hamill家庭基金会、一个黑颈鹤基金,以及国际鹤类基金会会员的捐款。ICF’s2004ChinaProgramSummaryLiFengshanandSaraGavneyMoore,InternationalCraneFoundation1.IntegratingConservationwithRuralDevelopmentatCaoHaiNatureReserveTheFordFoundation-sponsoredCaoHaitrainingproject,“EstablishmentofaTrainingProgramatCaoHaiNatureReserveforParticipatoryNatureConservationandCommunityDevelopment”,wascompletedinMarch2005.Achievementsfrom2004throughMarch2005included:(1)CaoHaitrainingmaterial,Community-basedConservationandDevelopment-ExperiencesfromCaoHai,hasbeenfinalizedandwillbepublishedbyGuizhouSciencesandTechnologyPressinthefirsthalfof2005;(2)Fourpilottrainingsessionsusingthistrainingmaterialwereheld.ParticipantsinthetrainingsessionsincludednaturereservemanagersandcommunitydevelopmentprojectstafffromGuizhou,Guangxi,InnerMongolia,Jilin,HeilongjiangandJiangxiProvinces;(3)Fourfieldtrainingsitesrepresentingcommunitytrustfunds,soilerosioncontrol,villageplanning,andenvironmentaleducation4projectshaveimplementedtheiractivitieswell;(4)ExperienceexchangesonreservemanagementandcommunitydevelopmentbetweenCaoHaiandothersiteshavebeenconducted.Tenpeople,includingfourfarmers,twoteachers,andfo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