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17/7/2020填空: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P8)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P9)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P12)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P12)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为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P48)6、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习者的需要。(P65)7、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三个阶段。(P270)8、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P273)9、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P274)10、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P283)11、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P285)12、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P11)13、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科书材料。(P37)名词解释1、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P49)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P49)4、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课程标准主要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P38)5、儿童本位课程: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P49)6、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P61)7、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学习的教育材料。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P69)8、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教师作主力、课程专家作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在国内,特指在国家基础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P101)9、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过程。在我国,特指在国家基础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的开发。(P101-102)10、教学: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国内通行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P125)11、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后达到的预期结果。)(P153)12、表现性目标:是针对高级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只需要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无需精确规定学生从该活动中得到什么。(P168)13、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P176)1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27/7/2020务服务的;教学方法是与方式和手段等范畴密切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P196)15、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P247)1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P269)1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边教学,边评价,边调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P273)18、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教师根据测定的结果,确定教学的起点、安排、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安置,为因材施教做好准备。(P273)19、量化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和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的评价方法。(P277)20、质性评价:是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式。质性评价关注的是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内容,可以真实、深入地反映学生的发展过程。(P285)二、简答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P3-6)对象: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任务:(1)、揭示规律(揭示课程与教学的规律)(2)、确立价值(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3)、优化技术(探讨技术层面的问题)2、辨析“学科”和“课程”的关系。(P34)“学科”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学科目。所以,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学科建设”一说;在课程领域有“学科课程”一说。我们认为,“学科”与“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科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3、什么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什么优点?(P50)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可分为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组成,具有一定体系的综合学科。广域课程:由若干学科组成的具有广域课程的综合课程。优点: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什么是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又什么优缺点。(P50)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优点:强化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5、简述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P39)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1)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是最抽象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是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但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4)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这一课程形态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6、简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P73-74)(1)、注重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它包括系统知识的基础、一般学习能力基础等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37/7/2020(2)、贴近社会生活: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3)、尊重学生经验:课程要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只有结合学生的经验来开发课程,课程才能为学生所理解。(4)、强化价值和道德教育: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倾向和道德要求。7、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P6768)(1)、明确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教育目的对于课程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三种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四种取向):这一环节要求在“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做出抉择。(4)、确定课程目标8、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P65-66)(1)、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学生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的需要就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课程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3)、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载体。正式通过学科的方式,人类的知识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9、什么是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有什么优缺点?(P64)“行为目标”是以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结果作为课程目标,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是博比特。优点:行为性目标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容易评估。缺点:1)对于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以目标来表达;2)把学习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不利于通过各种教学科目在陶冶学生的个性;3)行为目标过于强调目标对人的控制性。10、什么是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有什么优点?(P64-65)生成性目标又叫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它注重的是过程。优点: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强调学生、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课程的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但是生成性目标过于理想化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另外教师很难和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同时展开对话。11、评述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见期中整理资料)(P90-94)泰勒的目标模式:(一)、确立课程目标“三个来源”:a、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b、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c、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个筛子”:a、教育和社会哲学,b、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二)、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简言之,即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