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关检验项目及意义1、GAD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KD】2、ICA(胰岛细胞抗体)【ICA40KD、ICA64KD、ICA120KD】3、IA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5.8KD】4、ZnT-8A(锌转运蛋白8抗体)5、IA-2A(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6、INS-Ab(抗胰岛素抗体)7、INS(胰岛素测定)8、胰岛素释放试验9、C-P(C肽测定)10、C肽释放试验11、葡萄糖耐量试验12、HBA1c(糖化血红蛋白)13、GSP(糖化血清蛋白)14、Glu(血糖测定)15、U-ALB(尿微量白蛋白定量)16、β2-MG(尿β2微球蛋白)以下五项为糖尿病自身抗体1、GAD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KD】:GADA是胰岛β细胞的特异性抗体,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故常用于1型(包括LADA)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测。与其他自身抗体相比,GADA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不易消失、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在糖尿病的分型、病情发展预测、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具有与β细胞缓慢损伤相关性好,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年龄跨度大,阳性率高等特点,是目前公认的诊断LADA以及预测胰岛功能的免疫学指标,可于发病前10年测出,且在此期间呈高滴度持续存在,在大多数I1DM患者中阳性,且阳性率不随病程延长而下降,如在初发T1DM患者中查出GADA抗体有助于排除T2DM,以助于DM诊断分型并指导治疗,是目前发现的胰岛相关抗体的检测中,认为是灵敏度和特异性最高的项目。2、ICA(胰岛细胞抗体)【ICA40KD、ICA64KD、ICA120KD】: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是β细胞破坏的免疫学标志,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很高,特别是1型糖尿病儿童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而在2型糖尿病中阳性率很低,因此,在预测和诊断1型糖尿病方面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CA早在1型糖尿病前期即可出现,ICA阳性者有60%以上将在5年内发展成为1型糖尿病,因此,它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及诊断指标。此外,ICA亦可用于LADA的诊断。其靶抗原是胰岛细胞的细胞质和微粒体成分,属于一种混合抗体,正常人群中,ICA的阳性率仅为0.5%,而在T1DM新发患者中阳性率高达60%—90%,可作为疾病早期预测指标,能早于T1DM发病8年前被检测出。且高滴度的ICA预示疾病进展的高危险性,随着病程延长,阳性率逐渐降低,诊断后2-5年阳性率下降至20%。3、IA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5.8KD】:可能是由胰岛β细胞破坏所产生的,是自身免疫性β细胞损伤的标志,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在LADA病人中亦可检测出IAA。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另外,在少数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也可检出胰岛素抗体,说明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IR)”。临床上,如果患者在胰岛素用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此时须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若抗体呈阳性或滴度升高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客观依据,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重新调整治疗方案。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指出现在未使用过外源性胰岛素或使用埋单不超过7-10天的个体中产生针对内源性胰岛素的自身抗体,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IAA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被认为是持续时间最短的抗体,5岁的患者,阳性率90-100%,12岁的患者,阳性率40%,成年患者阳性率更低。4、ZnT-8A(锌转运蛋白8抗体):是新近发现的一各T1DM自身抗体,具有高度的β细胞特异性,锌转运蛋白8(ZnT-8)抗原是通过影响锌离子浓度而在胰岛素合成和分泌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糖尿病自身抗体免疫介导的T1DM(尤其是对其他自身抗体阴性者)有着重要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联合检测GADA、IA-2A、IAA以及ZnT-8A,可将T1DM诊断阳性率提高到98%,而自身抗体阴性的T1DM患者从5%降至1.8%,至少合并两种抗体阳性的患者从72%增加至82%,提示ZnT-8A对于T1DM,特别是其他自身抗体阴性的患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5、IA-2A(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又名“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胰岛素自身抗体。主要用于:①预测1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确定高危者;②进行糖尿病的分型。如同GADA在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而在2型糖尿病中低(约2%)一样,IA-2A同样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但在LADA患者中,其阳性率(约6%~12%)显著低于GADA,故诊断LADA它不如GADA敏感性高。在T1DM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抗体阳性预报率为81%,可作为T1DM高危人群筛查指标,在LADA的诊断中,需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特异性较强,在不伴有T1DM的自身免疫病患者中较少发现。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意义何在?(1)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分型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另外,每种类型糖尿病又可细分为许多亚型。由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选药以及病情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进行正确的临床分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仅仅依靠临床特点来区分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类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存在交叉重叠,就像文中的陈先生,同时兼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这时很难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准确分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来区分患者究竟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2)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指患者的1级亲属)做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可以早期筛查1型糖尿病,提早干预。(3)预测β细胞功能衰竭一般说来,糖尿病初诊时,如果检查患者有多种抗体阳性而且抗体滴度较高,则预示该患者胰岛功能衰竭速度较快。1型糖尿病患者ICA阳性说明患者体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而ICA阴性则提示胰岛β细胞已被破坏殆尽。(4)预测临床疗效患者胰岛移植后,若血清抗体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提示胰岛移植引起了自身抗原再次暴露给免疫系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此类患者移植成功率低;反之,则移植成功率较高。另外,在对1型糖尿病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等)实施免疫治疗时,自身抗体滴度下降,说明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不同糖尿病自身抗体的优点与不足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出现早,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10年就可表现阳性,尤其是在LADA的筛查方面,GADA的阳性率及临床价值要优于ICA和IAA;②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在儿童1型糖尿病(即经典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可达80%~90%),特异性较强,故对儿童1型糖尿病诊断价值很大,但对LADA的诊断价值远不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此外,由于IA-2A在发病之前即可检出,故可用于预测患者亲属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③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对1型糖尿病的特异性不是太强,在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甚至某些正常人也可呈阳性,故单纯IAA阳性不能作为1型糖尿病的依据,但可用于协助诊断某些特殊类型的“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因此,在应用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时一定要注意取长补短,联合检测,以提高阳性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曾经用过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IAA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极少数正常人也会出现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而某些实际病程较长而发现较晚的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也可能呈阴性。因此,在分析糖尿病抗体检查结果时,无论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或是弱阳性,都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完全排除,一定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是胰岛功能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判断。细节提醒: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支持1型糖尿病的诊断,但抗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6、INS-Ab(抗胰岛素抗体):接受异源性胰源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其血清中常有抗胰岛素抗体(IAB)存在,这种抗体能结合胰岛素形成复合物,使胰岛素失活,这是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已证实5种Ig类型的抗胰岛素抗体都存在,但以IgG类为主,测定该抗体的方法有多种,如RIA、ELISA、血凝和微晶纤维素等方法。正常人血清抗胰岛素抗体为阴性。异常结果:血清抗胰岛素抗体为阳性(1)指导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的治疗:循环中高滴度的胰岛素抗体是产生严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检测A-IAb可指导胰岛素的用量,为耐药性糖尿病治疗提供了依据,抗体滴度高时可适度增加速效胰岛素,抗体滴度低时则改用长效胰岛素。(2)判断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预后:胰岛素释放曲线低下而检测胰岛素抗体滴度偏高,说明患者不是胰岛功能衰竭,提示病情稳定,相反则表明胰岛素功能衰竭,预后较差。(3)个别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可检出抗胰岛素抗体。需要检查人群:依赖性糖尿病病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一般无特殊人群检查前禁忌:抗胰岛素抗体即因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而产生,即使间断使用,往往也可引起回忆性抗体反应。患者应引起这方面的注意检查时要求:(1)判断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预后:胰岛素释放曲线低下而检测胰岛素抗体滴度偏高,说明患者不是胰岛功能衰竭,提示病情稳定。相反则表明胰岛素功能衰竭,预后较差。(2)个别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可检出抗胰岛素抗体。(3)当待测血清同时含有抗胰岛素抗体时,对抗胰岛素受体抗体(IRA)的测定结果有干扰,需用其他方法加以校正。7、INS(胰岛素测定):测定胰岛素可了解胰岛功能,判断糖尿病类型。血胰岛素检测主要适合于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在空腹及餐后2小时抽血进行测定,正常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应该为10-25mU/dL,而餐后水平应比空腹高出4-5倍。如果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就称之为绝对缺乏,可见于1型糖尿病;如果并没有明显减少就称为相对缺乏,是因为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环节出现故障,常见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是与C肽以相等分子分泌进入血液的。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存在胰岛素抗体,影响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胰岛素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测定血浆C肽水平,来了解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状态。8、胰岛素释放试验:就是令病人空腹时定量口服葡萄糖(或馒头),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通过测定空腹及服糖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浆胰岛素水平,来了解胰β细胞的储备功能,也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及指导治疗。试验: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或100g标准面粉制作的馒头)后,血浆胰岛素在30~60分钟后上升至高峰,高峰为基础值的5-10倍,3~4小时应恢复到基础水平。临床意义:本实验反应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功能。试验方式:该试验常与口服糖耐量试验同时进行,应禁食一夜后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采血。许多生理和药物因素影响血糖值和胰岛素的分泌,如做试验时的情绪、禁食时间的长短等。另外有些药物(如氨茶碱类,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应停服3天后再进行试验。测定空腹、服糖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的血清胰岛素,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常与血糖值呈平行状态,在服糖后30—60分钟达到峰值,其浓度为空腹值的5—7倍,达到峰值后的胰岛素测定值较峰值应有一个明显的下降,180分钟的测定值应只比空腹值略高。这组试验主要是用于判定胰岛素细胞的分泌功能。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空腹值低,服糖后仍无反应或反应低下,呈不反应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空腹值正常或增高,服糖后胰岛素水平增加甚至过强,峰值到来的晚,常在120分钟,甚至180分钟出现,但该型糖尿病在晚期也可呈不反应型。正常值:成年人空腹基础胰岛素参考正常值:5~20μU/ml。餐后正常人血清胰岛素峰值约为空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