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序言“十一五”时期是首都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着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全面提升首都综合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服务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的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物流技术与管理不断推陈出新,发达国家正面临着一次新的物流革命。因此,加快推进首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首都综合服务功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等。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良好基础“十五”期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十一五”期间物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物流业发展迅速,带动效应开始显现。2005年,北京市社会物流业务总额74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8%左右;物流业务总量(不含工业货物储存量)达到4亿多吨,比上年增长3%;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运输量比重分别为92.5%、7.3%和0.2%,多式联运已占主导地位;据调查,全市具有物流业务的企业在5000家左右;从事物流业务的人员达到40多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6%左右。2005年,物流业完成增加值400多亿元,占全市GDP的6%左右。物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我市已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市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000多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5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000余公里。一级公路货运枢纽场站6个,铁路货运场站57个。首都机场经过两次扩建,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枢纽机场,国际国内航线250条,货邮吞吐量达到78万吨。全市现有仓储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米,货运车辆近14万辆。北京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物资和商品集散地之一,是全国规划中的25个物流一级节点城市之一。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趋势加强,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全市主营物流企业物流业务量和实现增加值占到全行业的1/3。新兴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发展迅速,年业务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物流外包趋势明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包括TNT、DHL、FedEx、UPS等知名企业在内的90多家外资物流企业已进驻北京;中铁快运、中铁行包、中铁现代、宅急送等一批国内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纷纷落户北京。在“2005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中,我市有17家企业入选,它们的业务运作网络已从北京拓展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空间布局逐步优化,集中度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加快了北京空港、通州马驹桥和房山良乡三大物流基地以及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引导全市物流资源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集中发展。目前,四环路以外的仓库已占全市仓库总数的75%以上,大部分物流仓储设施已完成向四环、五环、六环及临近国道和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区的空间调整。各类物流节点的年物流处理总量达到5000万吨,占到全市物流总量的12%。二、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利于营造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作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城市,预计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将分别达到4460亿元和919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2200亿美元,为“十五”期末的两倍。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一方面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提升我市的物流现代化水平。“十一五”时期,跨国公司从全球发展战略出发,将进一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跨国转移,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这必然为我市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依托信息、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有利于拓展我市物流业发展的空间。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有力推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扩大市场容量和产业空间;全国大市场、大流通进程的加快,不但有助于区域经济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发挥首都比较优势,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外包趋势加快,有利于提升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十一五”时期,我市各类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的步伐日益加快,物流外包市场不断培育和发展,自有物流的比例进一步降低,为我市加快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创造难得的机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高起点发展物流业。“十一五”时期,我市将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必须高起点、重点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技、人才、智力、信息、资金等优势生产要素必然向物流业集中,从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举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扩大社会的物流需求。举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扩大我市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仅举办期间的奥运物流需求就高达400多亿元,由此引发的间接物流需求就更为巨大。庞大的奥运物流市场,必将对我市的物流业特别是国际物流产生深远的影响。三、主要挑战我市物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物流资源分散,物流成本较高。我市工业企业和批发企业拥有大量的仓库、货场和运输装卸设备资源,但这些物流资源相对分散,配置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物流业的发展,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全社会物流成本偏高。据初步估算,目前我市全社会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约为18%左右,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10%的水平。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市的自营物流与社会物流比约为3:1,第三方物流占物流总量的比重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水平。表现为大多数工商企业内部生产与流通“大而全”、“小而全”。70%的物流需求是通过“仓库+车队”的自营方式实现的。物流效率处于低水平、高消耗的状态。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我市物流行业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传统方式的货物运输和仓储量比例占到物流量的97.5%,增值功能强的货物配送和流通加工量只占2.5%。使用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企业仅占12%左右。区域物流的组织化水平较低。周边省市与我市之间的区域物流虽然比较发达,但是在物流活动的有效组织、货运方式的有效衔接、物流通道的有效疏导、物流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共享等方面还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政府之间、行业协会之间以及政府、协会和企业之间还缺乏自觉的沟通与合作,物流成本较高、效率较差,区域物流的组织化水平普遍偏低。此外,还存在就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匮乏等问题。北京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2.5%,物流专业人员不足1%。专栏1: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活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活动。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物流线路共同构成物流网络的两大基本元素,是物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物流处理功能、衔接功能、信息功能和管理功能等物流功能要素。物流效率的发挥依赖于物流节点的位置和功能配置。根据规模和功能差异,物流节点包括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类。物流基地:也叫物流园区,指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定区域。物流中心:指从事物流活动的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2)物流功能健全;(3)辐射范围大;(4)存储、吞吐能力强,能为转运和多式联运提供物流支持;(5)对下游配送中心提供物流服务。配送中心:指从事配送业务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2)配送功能健全;(3)辐射范围小;(4)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5)主要为末端客户提供配送服务。配送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上述定义均来自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第二部分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为主线,切实将物流业作为我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产业来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整合存量与优化增量并重,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重点构建以现代国际城市生活、生产服务的城市末端物流,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在国内全面领先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为首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未来五年,在物流业的发展方面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物流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物流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制定好、实施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二)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按照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制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根据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步骤地启动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防止资源闲置。(三)坚持整合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打破行政隶属和所有制的束缚,突出系统整合理念,促进不同隶属、不同所有制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通过改造、提升,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同时,在优化增量资源方面,要坚持统筹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向规划区域集中,本着节约用地、节约用能、节约用水的原则,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跨国公司、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的创新资源,大力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紧跟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潮流,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坚持重点培育和放开搞活相结合。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引导资金、管理、人才等要素向有规模、有效益、有档次的大型物流企业集中,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同时,在信贷政策、用工制度、发展环境等方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六)坚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协调发展相结合。城市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物流,区域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