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婴幼儿家长教育观念问题研究(1)开题报告(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教务处制题目: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化行为的个案研究系院:教育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班级:13级本科班学号:9013101028学生:周欢指导教师:邹显林职称:讲师教研室主任:张慧敏填表日期:2017、1、10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一)选题依据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儿童的口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亲社会性的发展,反之,消极、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使了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研究领域,但由于家庭的分布非常广泛,且差异性较大,因此逐个进行分析找出所有家庭的共性是一项艰难而又不可能进行的任务,所以笔者对本研究采用了个案研究法。C.工.桑兹特勒姆在其《儿童和青春期心理学》中说:“把心理学看作一种简单的信条是无用的,单凭一个切口不足以揭示某个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理机制。成功的教师和父母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设法了解孩子的个性。只有那些有耐心的人才能胜任愉快地帮助个体的发展。”由此可见,即使是个体的研究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二)研究意义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就会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在众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是最基本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由此可见,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是进行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国外的研究状况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工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工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儿童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儿童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二)国内的研究状况我国学者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笔者针对近五年内的教育类杂志(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山东教育.幼教版》《中国家庭教育》《教育导刊》以及部分学报)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索引,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文章共有75篇,关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文章共65篇,但在众多的文献中直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化之间关系的文献只有6篇,而这6篇文章中4篇是从大范围内讨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另2篇是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综述。三、本课题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创新,而是立足于当前大量的研究资料,以一个家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生活环境、教育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通过个案的研究对前人的研究讲行一定的补充。四、本课题研究方案1、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家庭教养方式和儿童社会化相关的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掌握相关的理论,为个案研究提供大视野中的研究基础。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个案家庭的教养方式,为个案研究提供帮助。在本研究中,笔者参考了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n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MinneavBardndonsnauppforstran,EMBU)》,该量表是用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测验共132个项目(计算机化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同时,EMBU也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哪些教养方式是不当的,从而改善、调整并最终放弃不当的教育方式,让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并形成健全的人格。EMBU是让被试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它可以用于任何人,其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过小的被试由于语言或成熟等影响可能对父母的评价失之偏颇,所以本研究在借鉴了该量表的同时,还结合了样本幼儿的特殊性,制作了《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父、母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幼儿卷)》。3、谈话法a、分别对教师和幼儿的朋友进行访谈,以便全面客观的了解幼儿社会化的情况,为研究提供客观的依据。b、提名法: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也就是通过同伴对儿童的提名情况,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就是在儿童集体活动的现场,挑选一处既能使幼儿看到班上其他所有同伴,又不至于使儿童为别人所干扰、分心的地方,逐个向每一幼儿提问:“你最喜欢班上哪三个小朋友?”(正提名)和“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三个小朋友”(负提名),详细记录幼儿的提名情况。如果某一幼儿被提名为“最喜欢的小朋友”,他就被在正提名上记1分;相反,如果被提名为“最不喜欢的小朋友”,则就在负提名上记1分。综合全班幼儿的回答,便可以得出每个幼儿的正、负提名总分。据此便可以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其同伴社交地位的类型。4、观察法:a、户外观察:共9次(2月14,21,28口由母亲陪伴,3月5,12,19口由父亲陪伴,4月2,9,16口无父母陪伴);观察场所分别为街区、儿童游乐城,饭馆和超级市场b、户内观察:共两个月((2月8日至5月14日),每星期连续观察4天,共32天,每天2小时。场所:幼儿园,星期二至星期五,每天9时至11时月。家中,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19时至21时五、研究目标及工作进度研究目标:通过一个家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生活环境、教育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通过个案的研究对前人的研究讲行一定的补充。工作进度:2016、9-2016、10初步选题,文献综述2016、11、12确定选题,准备开题2017、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答辩2017、1-2017、3开展研究(问卷,访谈)2017、3-2017、4完成初稿2017、4-2017、5修改定稿六、参考文献a.著作[1]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第五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Laura.E.Berk,工NFANTS,CH工LDRENADOLESCENTS(第5版),PERK工NGUN工VERS工TYPRESS,2005,1[3〕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4]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5]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6]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7]党明德何成:《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9]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一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0]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王献生王宇译:《家庭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1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3]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4]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5]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6]黄人颂:《学前教育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8]朱家雄汪乃铭戈柔:《学前儿童卫生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9]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1]罗伯特.西格勒玛莎.阿利巴利著,刘电芝等译:《儿童思维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22]约翰逊等编著,艾华艾等译:《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丁文:《家庭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4]彭聘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5]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b.期刊[1]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侯静,陈会昌: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3]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4]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江苏教育·幼儿版,1984,(7-8).[5]曾琦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6]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7]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8]陶沙等:3-6岁儿童母亲教养行为的结构及其与儿童特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9]郑林科,王树秀:影响家庭教养与儿童性格的母亲血型气质研究「J].心理科学,2001,(2).[10]李凌艳,庞丽娟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丁〕.心理科学,1997,(3).[11]桑标,杜乃芳:父母意识的影响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