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实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高考文言文知识提纲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虚词:十八个虚词。通常是把命题材料中的句中虚词与课文中的虚词对照设题。特殊文言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文意分析理解、文言翻译和断句是各个角度的综合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命题规律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命题角度2011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会有如下特点:1.题型较稳定,以客观题的形式直接考查。考查命题材料中的句中实词,有可能是课内实词的迁移。2.重点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3.还将在翻译与断句题中间接考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单音词变复音词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宇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不相同的词,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演变转移了,有的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造成了古今异义。(见专题复习)例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绝粮食)B.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C.古之学者必有师(读书求学的人)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因果关系)D【解析】“绝食”是词义演变了。“小学”古是“小”和“学”两个单音节词相连,今义则是一个双音节词;“学者”古义是泛指求学读书之人,今指有专门学问之人,词义缩小了;“所以”古义表示“……的原因”或“通过……的途径、方法”,今表示结果,词义转移了。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例2.下列名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B.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如)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C【解析】C项中的“宽假”:宽容。“假”的义项有借、凭借、借助、不真、给与、如果、假如等,这些都是课内常见的。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实词,就会联想到这个词在教材见过哪些义项,试着把这个义项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判断,则能推断出正确的理解。要逐步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通假字: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音同或音近的乙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有的是本无其字;有的是本有其字。如“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被列为通假字。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用)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曝)B【解析】信,通“伸”,伸张【答案】B偏义复词由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语义相近型。如: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孔雀东南飞》)。“父兄”偏指“兄长”。语义相对型。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息”一词是“劳动”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的意义就偏重于“作”,“息”就成了陪衬。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忘路之远近3.昼夜勤作息4.死生,昼夜事也5.孰与君少长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7.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9.能谤讥于市朝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进入)2.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3.昼夜勤作息(偏义在“作”,劳作、织布)4.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死亡)5.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年长)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婆婆)7.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兄”,哥哥)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不同)9.能谤讥于市朝(偏义在“市”,闹市)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见专题复习)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