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然资源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后两章未完,待续)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0题任选15题,每题2分,共30分)二、填空题(38空,每空0.5分,共19分)三、简答题回答要点(5题任选3题,每题7分,共21分)四、论述题(4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考试时间:大约第8周或第9周答题要求:1、每题简答题回答内容150字左右;每题论述题回答内容350字左右;2、答题要点不能够全盘照抄,要有自己理解与加工;3、简答题和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在掌握要点基础上,鼓励自由发挥。例题1、简述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仅供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和可比性原理。通过整理,可以描述如下: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是,由于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影响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因素很多,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土地评价要采用综合、全面、系统分析的方法,而且土地评价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例题2、论述不同土地管理手段的特点及其优劣(仅供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土地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1)行政手段:包括引导性的计划和规划、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命令和单独的行政许可或审批等,这是政府从社会和宏观的角度,通过制订计划和规划来引导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例如,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规定进入市场的土地用途和开发利用方式等,保证土地利用过程与周围的其他土地利用相协调,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2)法律手段:指管理者按照司法程序,使用调解、仲裁、申请强制执行、诉讼等手段,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较宏观、影响范围较大,通常是全国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而且要求制定法律过程中应有较长期的预见性,同时也要保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3)经济手段:通过运用经济利益手段,包括奖励或处罚段措施,鼓励、引导、推动被管理者的行为与管理要求相一致,这是一种相对较微观的方法,适用于对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也就是奖励土地利用的合法、有益行为,处罚或制裁违法、破坏土地行为,例如,对于建房使用老宅基、不占新耕地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对于超标占地、荒废土地给予经济处罚等;(4)技术手段: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如为了鼓励开发边缘地区,若开发商能在投资于中心城区的同时,投资于待开发的边缘地区,则在中心城区的项目可以提高容积率;又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规划与管理。在具体的土地管理方面,经济、法律手段比行政手段更有效。例题3、假设甲地A矿种的储量级别是(122),乙地A矿种的储量级别是(333),试从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及地质可靠程度三个方面阐述甲、乙两地A矿种的开发利用价值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编码中的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甲地A矿种的储量级别(122)为预可采储量,第1位数的1代表经济的,说明该矿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开发是可能的。第2位数的2代表做了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做了初步评价,对下一步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第3位数的2代表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说明储量控制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精度要求,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总体表明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乙地A矿种的储量级别(333)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第1位数的3代表内蕴经济的,说明该矿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第2位数的3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仅仅做了概略评价,评价采用的相关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缺乏本矿山准确的参数和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第3位数的3代表地质可靠程度仅仅为推断,是指储量控制仅按照普查的精度进行,依据区域地质、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并和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由于信息有限,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可信度较低,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显然,就目前情况而言,甲地A矿种比乙地A矿种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2012自然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管辖的土地上所拥有的一切资源。2自然资源: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3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是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风化物和土壤构成。5土地类型:地表各组成要素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性质均一的土地单元。6土地分级: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土地级别。7土地分类: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共性进行归纳的分类。8土地生产力(潜力):是一定条件下土地生产能够达到的最大水平。9土地调查:就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土地评价:是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和投资效益进行鉴定、评价的过程。11土地投资效益:也称土地投资收益,指以城市土地条件为基础而产生的超额纯收益。12土地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配置各种用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规划措施体系。13土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决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14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系统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措施。15土地经营管理:指在土地开发经营活动中,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以及土地市场的管理。16城市土地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城市土地质量、使用效益及其在土地空间上分布差异状况的评定,并用等级序列表示其差异或优劣程度的过程。17气候资源: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空气与风能等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18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19海洋资源,狭义地理解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海洋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能量,海水热量,海底矿产资源等。20海洋资源,广义地理解是指不论是海水水体本身还是海洋空间的利用,凡是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的物质、能量、空间、设施等等,都可称之为海洋资源。21领海是指国家的主权扩及于其领土及内水范围之外的毗连其海岸的海域,并说明,沿海的主权还及于领海上空、海底及海底地下。22大陆架是指“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之外的水下区域的海底及其地下,其水深达200米或虽超过此限度,但其上覆海水的的深度容许开发该区域的天然资源者”。23矿产资源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24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分析、己知矿床类比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25普查:是对普查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26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比较系统勘查与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27勘探:是对已知的勘探区,加密系统工程及采样,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特征,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28储量:是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基础储量可采部分,地质可靠程度达到勘探阶段,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29基础储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现行的采矿和生产需要。30资源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的矿产资源,目前开采技术不可行、经济不合理。31成矿区域:在空间上,是矿床比较集中的地区,显示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律性。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形成各种规模的﹑各种方向的﹑以不同矿床组合为特征的成矿带。32成矿时代:在地质历史上,矿床形成比较集中的时代,显示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作为地壳组分的成矿元素随著地壳的演化而不断分异,在地壳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各种矿床。33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4矿业城市: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有的概念,围绕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一个以矿石开采、加工、冶炼为主要产业的城市。35资源型城市: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36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二、填空题1国土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2自然资源的传统分类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工业自然资源,后者又包括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3自然资源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六大类。4自然资源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5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管理、情报管理等。6自然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有:针对(使用目的)性原则;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7土地构成三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和区位要素。8土地构成要素中的自然要素包括:气候要素、地质地貌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植被要素。9土地构成要素中的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包括: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社会要素;区位因素包括:离市场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10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适应物价变动的滞后性与缓慢性。1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由高级到低级分别是土地纲、土地类与土地型;分类的主要依据分别是水热条件、地貌类型和土壤植被类型。12土地评价类型从评价对象出发可分为农用地评价和非农用地评价。13土地评价类型按评价内容方面可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14土地适宜性分为现实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两种,又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分。15农用土地评价方法包括:直接法、定性法和定量方法。16农用地评价程序分四个阶段:准备工作阶段、野外调绘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检查验收阶段。17城市土地定级的方法包括: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算评定法和地价分区定级方法。18土地利用规划种类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规划设计。19土地利用规划种类按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划分:全国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和乡级规划。20土地管理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21气候资源的基本特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