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出方案我司为响应国家开发银行制定的规范招标行为,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方针,制定了专门的退出方案。退出方案包括:交付物说明、系统建设标准、流程、关键技术方案、退出时间表、路线图。1.1.交付物说明主要交付件提交时间是否需要甲方评审年度过程改进工作计划每年是年度过程改进工作报告每年是过程改进工作月报每月季度过程质量评价表每季度过程改进专项工作跟踪管理记录每年开发管理体系应用情况评估报告结项前是过程改进建议收集表每月修订后开发过程体系文档(含手册)每年是组织级质量保证工作计划每年是组织级质量保证工作报告每月是组织级质量保证工作总结报告每年是组织级质量审计问题检查单每月主要交付件提交时间是否需要甲方评审及问题跟踪表上线审计问题检查单及问题跟踪表每月上线评审纪要每次评审会后是问题管理跟踪记录每年生产问题资产库记录每年开发管理电子化需求文档及验证报告每年质量保证工作周报每周质量工作例会纪要每月1.2.组织级方针(1)通用方针目的制度化已定义过程。方针要求1.组织必须建立执行方针,所有项目、人员必须遵循方针。2.行动前必须先做计划。3.行动前确保资源到位。4.行动前明确角色和职责。5.确保执行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6.必须对活动的产出物进行管理。7.行动前必须识别哪些干系人参与。8.必须及时收集实际执行数据,比较计划与实际数据,纠正偏差。9.QA工程师必须审计活动的执行和产出物。10.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评审过程的活动和结果的状态,并解决重大问题。11.过程裁剪的结果必须文档化。12.所有项目、人员有义务提过程改进建议。(2)组织过程定义目的建立和维护一套适用的组织过程资产和工作环境标准以及团队建立指南。方针要求1.组织要基于CMMI模型建立一套符合组织自身特色的标准过程体系(包括过程、规程和指南、模板),并不断进行维护。2.组织要建立组织过程资产库,收集经验教训和度量数据,以备将来的项目使用;随着项目的进行,要不断充实过程资产库。(3)组织过程聚焦目的基于对当前公司开发过程和过程资产的优势和弱点的理解,策划,实施和部署过程改进。方针要求1.过程改进要基于组织的商业目标。2.管理者必须展示对过程改进的肯定和支持,并为其提供资源。3.组织要定期基于CMMI模型进行评估,已确定组织的强项、弱项以及改进的机会。4.组织内所有员工有义务提出过程改进建议;EPG要评价过程改进建议,制定计划并实施改进。5.EPG要确保组织过程资产库、组织标准过程在项目内使用,加强执行力。6.EPG要收集过程改进相关的经验教训,并要充实组织过程资产库。(4)组织过程性能目的建立一套适应组织商业目标的组织质量和过程性能的基线和模型,并不断维护完善。方针要求1.EPG应在年初时制定公司的年度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所有的目标必须以量化的数字来表示,以便于测量和控制。2.度量人员每季度须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互审,审查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3.项目的数据要及时汇入组织过程数据库中。4.组织级度量人员对项目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5.组织级度量人员对项目汇入到PDB的数据根据组织过程性能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组织的过程能力基线。6.过程能力基线要定期更新。7.EPG负责维护此方针。(5)组织性能管理目的对组织过程性能进行不断改进,提升组织过程能力。方针要求1.每年都要修订组织商业目标1次。2.根据组织商业目标来维护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3.定期维护比较质量过程性能目标与过程性能基线,以评估组织满足商业目标的能力。4.通过组织现有过程能力和商业目标的对比分析,识别过程改进的潜在方面。5.通过采用工具、组织资产积累、人员技能持续培训等方法来挖掘内部改进空间来提升组织过程性能。(6)组织培训目的培训开发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充分和有效的执行他们的角色的职能。方针要求1.对公司负责、对员工负责:培训必须符合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目标,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要对员工负责。2.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培训要根据员工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3.培训要注重培训效果:组织要不断加强培训的能力,保证每次培训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7)项目计划目的建立和维护项目计划,定义项目活动。方针要求1.必须建立WBS,并进行详细估算。2.项目的各种计划必须文档化,并经过干系人的评审。(8)项目监督与控制目的周期性地跟踪项目计划的各种参数如进度、工作量、费用、资源等,不断地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便当项目实际进展显著偏离计划时能够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方针要求1.必须定期进行项目例会,沟通项目进展。2.必须定期进行里程碑评审。3.必须记录项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与计划进行比较,出现的偏差问题必须记录,并跟踪解决。(9)立项与结项目的对项目的开始和结束活动进行管理。方针要求1.所有项目启动前必须立项。2.所有项目完成后必须进行正式结项。3.所有项目结项前必须进行经验教训总结。(10)风险管理目的识别项目中潜在的问题,策划应对策略,实施相应动作以缓解或者消除不利的影响。方针要求1.项目应该尽早识别风险,并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持续关注风险,识别新风险。2.项目必须按照组织的风险管理策略要求对风险进行分类、评价和排序。3.项目必须为优先级高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并定期监控应对措施的效果。(11)集成项目管理目的裁剪组织的标准过程建立项目已定义过程,并使用集成的已定义过程管理项目和相关干系人的参与。方针要求1.项目立项后,首先按照项目规模、性质进行项目过程和成果物的适当裁剪,以达到项目进度、质量和复杂度、工作量之间的平衡。2.项目估算和计划时,首先要参考过程资产库及度量库中的历史度量数据。3.项目经理是整合者,确保把各种计划、干系人整合在一起,建立高效的团队。4.项目经理的重点工作是沟通和协调,确保解决问题,满足各干系人的期望。(12)量化项目管理目的使用组织质量和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来量化管理项目,提高项目进展性能的可预测性,提升项目监控的能力和水平,保证项目量化目标的达成。方针要求1.每个项目都需制定定量管理计划,以保证项目能够被定量的管理。2.项目组按照组织规定的度量指标进行数据收集,项目经理负责把握数据的真实性。3.保护有关个人表现的敏感数据,适当控制得到这些数据的渠道。4.度量人员定期按照组织规定的策略分析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的过程能力,建立并维护一套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的过程能力基线。5.利用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的过程能力基线,建立软件项目过程性能的目标。6.EPG负责维护该方针。(13)需求开发与管理目的1.产生和分析顾客需求、产品需求和产品构件需求。2.管理项目的产品和产品组件的需求,并标识需求和项目的计划、工作产品间的不一致问题。方针要求1.需求必须文档化。2.核心业务需求必须和客户进行确认。3.需求文档必须进行技术评审。4.需求变更必须遵循变更流程。5.必须对需求的实现进行跟踪,确保需求与后续工作产品的一致性。(14)技术解决方案目的设计,开发和实现要求的解决方案。方针要求1.重大项目必须开发多个技术方案,并进行决策。2.框架设计时首先考虑复用组织已有的模块组件。3.设计必须文档化,并进行技术评审。4.编码必须遵循编码规范。5.研发人员必须进行模块功能测试。(15)产品集成目的把产品构件组装成产品,确保所集成的产品功能合适,并交付产品。方针要求1.必须制定集成策略,按照集成策略进行集成。2.接口描述必须文档化,并进行技术评审。3.交付测试组前,必须确保集成后的产品通过冒烟测试。4.交付客户前必须进行配置审计,确保交付的内容完备、正确。(16)验证(同行评审与系统测试)目的确保指定的工作产品满足规定的需求。方针要求同行评审:1.重要的产出物必须进行同行评审。2.正式的同行评审,必须重视会前的准备阶段。3.必须收集同行评审的相关数据,并依据数据分析评审效果。4.必须保证同行评审效果,评审员对评审结论负责。系统测试:1.测试环境尽量模拟用户的真实环境。2.测试用例必须文档化,并进行技术评审。3.必须记录BUG,并跟踪BUG状态。4.严格遵循测试通过准则。(17)确认(验收测试等)目的确保产品和产品组件在预期的目标用户环境中能够使用。方针要求1.运用用户参与评审、原型演示、用户试用、验收测试等多种方法进行产品确认活动。2.保证交付客户验收的文档和程序都能尽可能早的得到客户的验证确认。3.产品确认环境要在用户的真实环境中进行。4.确认活动必须流程化和文档化。5.产品确认的结果必须记录,确认发现的问题必须记录并跟踪解决。6.严格遵循客户验收标准进行确认直至确认通过。(18)配置管理目的通过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统计和配置审计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完整性。方针要求1.所有的产出物必须进行配置管理,按照重要程度进行不同级别的配置管理。2.对产出物的变更必须进行控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级控制。3.基线发布前必须进行配置审计。(19)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目的提供客观的对过程和相关工作产品的洞察给相关人员及管理人员。方针要求1.QA工程师必须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审计。2.QA工程师必须记录并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重大问题需上报管理层。(20)度量和分析目的开发和维护度量能力,以满足公司管理的信息需求。方针要求1.度量必须符合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要求。2.每一个度量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3.及时提供度量数据是度量数据提供者的基本职责。4.度量数据提供者有责任确保所提供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21)决策分析和决定目的使用正式的评价流程,基于建立的评价准则,评价备选的方案,进行决策分析。方针要求1.重大问题必须进行正式的决策。2.决策时候选方案不得少于两个。3.决策时必须建立决策准则并遵循决策方法。(22)原因分析与解决目的对组织和项目的特殊原因和公共原因造成的异常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使之达成组织和项目的QPPO目标,提升组织和项目的性能。方针要求1.收集公司相关数据。2.对选择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建议解决措施。3.在原因分析中实施已选择的行动建议并进行评估。4.记录原因分析数据。5.为行动建议建立行动计划,分析和决定行动的成本。6.建立并维护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的标准过程。7.组织对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的参与人提供原因分析过程和方法的培训。8.组织承诺为原因分析解决方案提供相应的资源和人员支持。9.组织指派QA人员对原因分析解决方案活动进行评审。1.3.标准过程标准过程体系框架项目级过程体系1.4.组织度量组织度量活动计划分析活动计划组织级参考数据备注:以下组织级参考数据主要是参考了业界的一些数据,以及根据公司业务的特点而制定的,供项目组参考;待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后会更新组织级参考数据。1.组织级项目生产率(供参考)编码生产率(人天/KLOC)2.908测试生产率(人天/KLOC)0.9482.组织级项目系统缺陷质量指标(供参考)系统发现的总的缺陷密度(千行bug数)2.274(个/)遗留缺陷密度(万行BUG数)P1=0P2<=2P3<=2测试用例全部测试,测试用例覆盖率100%备注:项目根据自身情况内容进行裁剪3.组织级项目过程性能(供参考)进度偏离阙值成本偏离阙值工作量偏离阙值规模偏离阙值行动控制行动控制行动控制行动控制5%10%5%10%±5%±10%10%20%备注:项目根据自身情况内容进行裁剪4.组织级项目工作量数据(供参考)项目组阶段工作量由各项目估算表计算备注项目组其他工作量合计(条目和系数可以调整)配置管理=项目开发工作量x2%质量保证=项目开发工作量x3%度量分析=项目开发工作量x3%项目管理=项目开发工作量x5%培训学习=项目开发工作量x5%评审=项目开发工作量x3%备注:项目根据自身情况内容进行裁剪1.5.风险列表风险列表库分为商业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项目风险四类,各个不同的风险有不同的风险类型商业风险政治法律市场客户供应商合作风险环境风险竞争风险管理风险项目计划项目团队上级领导行政部门合作部门效率风险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