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区位原理某事物的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事物位置的分布是周围事物综合影响的结果,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该问题涉及到如何利用当地的地理特点开展人类活动的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涉及到:农业、工业、水电站、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选择选择问题。区位的合理选择分析即决策性分析是高考试题的高频内容;分值一般在40到50分之间,是高考试题中人文地理的主要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明白,但不容易得高分,关键在于分析的思路不清晰,不全面,具体说就是综合、比较和区域的思维的应用有问题。比较思维是学生读题解题的第一个思维,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在测试中能不能完美答题的关键,是学生解读和提取信息的过程。通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阅读、理解,结合试题中给出的限制性要求,即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正确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察意图。如农业区位的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就是要看是有利的、不利的;是全面的分析评价,还是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要素评价,或是某一方面的要素评价,或是要素的变化评价。有利的语言和不利的语言如何协调统一。如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的评价思路:是自然方面的、有利的评价,语言应用是(地形)平坦开阔、(气候)适宜(光热水配合…),(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有或丰富。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综合思维就是在进行思维时要注意全部的看问题。在自然地理中,要特别注意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区域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际上就是要综合的看待问题,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简单的说,在答题的时候就是要明白试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作答?试题答案应该包含哪几个方面?:如农业区位条件应包含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种植业的自然区位又包含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区位包含劳动力、政策、历史,经济区位包含市场、交通、科技。种植业的自然区位中气候要素要分析到光热水要素,水源要分析到是河流湖泊水还是冰雪融水,经济区位中的交通要素要分析到是单一的交通运输网还是复合的高级的多种形式的交通运输网,经济区位中的科技要素要分析到是保鲜冷藏技术还是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综合思维是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地理学科的高级思维能力的体现。区域思维就是要把上述的综合和比较思维放在具体的区域中去分析,是具体培养因地制宜思想的体现,是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过程。是把学生掌握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放在具体的区域中去辩证的分析和探讨,是对地理因果定律的较高认知。简而言之,区域思维就是要用具体的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来说明为什么?如分析成都平原的农业区位:位于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或水热充足配合好),紫色土(土壤深厚肥沃),河流多(水资源充足)。区域思维是学生从因果的关系来认知地理事物的出现为什么在特定的区域,用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该地地形平坦,为什么气候适宜?为什么土壤肥沃?为什么水源充足?三大思维的训练在读书的时候,要按这个思维过程来解读课本,体会课本中的思维过程,★★研究1:区位试题分析的关键是培养迁移能力,最有效的是建立答题的思维模板。这个思维模板是利用地理术语或者地理原理建构的。要养成迁移的习惯,当看见试题上出现地理术语或者某个情景时,不要用记忆答题,而要把思维指向教材,指向思维模板,用模板来套题。★★研究2:区位试题的常见题型有:回答影响的区位因素;影响的主导区位因素;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形成的不利区位条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形成的区位条件;其常见的高考行为动词有:简述、概括、简要分析、说明、分析。要按照行为动词的要求来进行答题(参看行为动词研究)★★研究3: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常出现区位因素的变化的原因考察。其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变化的词语来说明因素的变化。如增大、减少、扩大、缩小、改善等等※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两者的内涵大体相似,但在答题上有巨大的思维差异。区位因素只要求回答一个基本概念,不要求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区位条件则要从比较思维、综合思维、区域思维着手,进行阐述和分析。但分析区位因素实质上就是评价区位条件。农业区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得吐水)、经济因素(交通、科技)、社会因素(政策、劳动力、习惯、历史)※农作物与农产品农作物是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林木,由根、茎、叶、果实组成;农产品是人们收获的农作物和果树等林木的果实,或果实的制成品。如水稻、油菜、油棕、椰枣树为农作物;稻谷、油菜籽、棕油、枣椰为农产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包括: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豆类作物(大豆、蚕豆、碗豆、绿豆)、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棉花、黄麻)、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糖料作物(甘蔗、甜菜)、饮料作物(茶、咖啡、可可)、药用作物(人参、贝母)、水果(苹果、柑橘、香蕉、荔枝)高考中出现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指天然橡胶、香蕉、剑麻、茶、咖啡、可可天然橡胶、椰子多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棉花多分布在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苹果、梨、桃多分布在暖温带气候区;柑橘多分布在亚热带气候区;甘蔗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多分布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茶叶多分布在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亚麻一般生长在阴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黄麻一般生长在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水稻要求水热充足。地中海地区的典型农作物:油橄榄。※农业结构:结构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大小比例。农业结构指农林牧副渔的大小比例;经济结构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小比例。※农业部门: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产业)、副业※农业类型:指农业的特定分类,有水田农业、旱地农业、基塘农业、河谷农业、生态农业、绿洲农业、城郊农业。中国几种特殊地域的农业类型的差异。(1)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此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2)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主要分布于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山麓地带与冲积扇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有灌溉水源而成为荒漠地区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绿洲农业多呈孤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于荒漠地区。(3)灌溉农业:是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区。灌溉农业通过各种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培育肥力和冲洗盐碱。因此,灌溉农业是一种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4)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云贵高原石灰岩地貌广布,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浅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在那些被当地人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内有小块的冲积平原,水土条件相对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故称为坝子农业。(5)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桑树、甘蔗,这种生产结构称为“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这种生产方式使农业各环节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5)城郊农业:为满足城市对副食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分布在城市周围的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指特定区域的特定农业类型:东亚、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业、东南亚和中美洲、巴西等地的种植园农业、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欧洲的乳畜业。※农业生产特征:农业的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复种指数:(可以用一年几熟来理解)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一般的,轮、间、套都是充分利用光照资源。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世界农业发展动向: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农业产值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会上升,发达国家畜牧业比重一般超过种植业。②生产集约化:依靠资金、技术的大量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如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精确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通过生物工程改良品种等。③经营专门化和地域专业化:由于交通运输和冷冻保鲜技术的发展,世界大市场正在形成,促使区域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生产。④生产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和保证市场销路,如我国订单农业的兴起。⑤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兴起:现代农业在获得高效高产的同时,也带来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出于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心,一种既强调水土资源的保育和生态平衡的管理,又能生产出自然安全农业品(有机、绿色食品)的绿色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是绿色农业在我国的一种发展形式,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生态农业的内涵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副业,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人工设计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南方山区的立体农业、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我国耕地持续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安全----资源和灾害)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一要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生产力,二要靠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要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四要靠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我国耕地减少主要是由于生态退耕、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和自然灾毁、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等原因。保证足够的耕地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前提和基础,18亿亩耕地是必须保障的底线。※区域农业开发:协调人地关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开展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关注东北农林基地建设、华北中低产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南方低山丘陵农业开发、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以及西北牧业和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措施⑴粮食生产问题①科技水平低②商品率低③单产低④土地退化严重⑵解决途径原则: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标:“两高一优”农业、生态农业、商品农业。措施: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③开发新能源,解决燃料不足问题,发展生态农业;④加大科研投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商品农业,扶持发展特色农业;⑤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如研究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⑥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业稳产;⑦转变生产观念,扩大生产规模;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高考经典诠释(06北京文综)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柑橘生产的影响。(8分)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柑橘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市场地域扩展。(06天津文综)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多样化的城效农业。说明本市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地广,适合发展海水养殖;湖泊,水库和注定较多,适合发展淡水养殖。(07天津文综)说明乙区域(恒河)流域下游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6分)雨热同期;地势平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