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4——美学与美育学习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美学与美育”学习笔记主讲:李芳晴课程导言一、美育正是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它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生之本。二、面对危机,美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完整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她指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同时也指向人类自身,是人类认识自身、塑造自身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三、美育包括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两大基本部分。第一章美育的基本观念第一节美育及其特征1.1美育的界说一、美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1.“美育是人通过发现美、创造美而对自身进行的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著名论断是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依据。人与人的活动既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对象,因为在审美过程中,既有对对象的把握,也有对主体的建构。本质上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培养,提高这种综合性的能力才是美育更重要的内容。2.“美育是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美育是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为中介,对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美育的过程中,理性内容的教育是必要的,必需的,然而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贯穿始终,并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一切都是以感性的形式存在的,在这个感性活动过程中,理性的内容是被融化在感性形态之中的。情感陶冶是美育的特有方式,而不是目的,无论情感陶冶或想像力的培养,以及其他,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人的全面发展。3.“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二、美育是以具体的感性审美对象为媒介,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世界进行的以人的完善为目的教育形态。以上为2010年2月2日笔记1.2中西方美育观念的回顾一、古典的“陶冶论”美育观1.中国最初的美育意识和美育实践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陶冶论的美育观强调了由内而外的途径。都是强调美育在现实生活中由个体精神的陶冶而达到政治理想的实现——维护伦理社会。这种美育意识及实践主要体现为伦理理性对感性世界的制约,通过审美活动的熏陶,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以求2得与社会伦理政治需要相协调为最高旨归。2.西方对美育的重视开始于古希腊时期。(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最早的一套美育实践方法。(2)亚里斯多德以“爱真理胜于爱圣师”的创新精神,重新阐述了美育理论。其美育的原则是“执中”,即精确和适当。(3)古罗马时代著名理论家贺拉斯的著作《诗艺》在继承摹仿说的前提下,首次简明扼要地论及了美育的途径与作用——“寓教于乐”。(4)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对自然的崇高的欣赏,使人受到自然界的震撼,从而可以征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灵。他从崇高的角度论述了美育的作用和特性,尤其突出了情感性的特征。(5)A.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反复强调,要以宗教思想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文艺作品的功能是使人们在强烈的感染中不知不觉地虔敬上帝、崇信天主。B.但丁强调文艺作品应以善为内容,以美为形式,自觉地将贺拉斯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宣称自己的作品有明确的“实际行动目的,属于道德活动或伦理范畴”。(6)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大多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复兴人间人性的美,并以此为出发点和目标表达了对美育的重视或关注。他们强调对个性的关注和培养,注重德、智、体、美相结合,以恰当的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美育从中世纪的经院中分离出来。3.在最早的美育意识和实践中,美育一直是与德育、艺术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被视为德育的手段或附属,而不是独立的教育形态。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强调的伦理道德理性;西方基本上是强调知识理性为主。二、现代化进程中的美育观念1.席勒的美育观念充满对人的自身关心,发出了人道主义的呼唤与警告,他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了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巨大弊端。席勒的著作首次使美育具有了理论上的完整体系。2.真正为现代的人的完善发展指明出路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当代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指南和基础。马克思的学说,高屋建瓴,不仅指出人性异化这一弊端的症结所在,而且明确了由自然人、社会人向审美的人的人类全面发展的途径。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美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三、西方现代美育观与中国传统美育观的近代整合在历史大潮中,美育观念得风气之先,王国维、蔡元培便是此时的先驱人物,他们开创了中国近代美育思想体系。1.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倡美育的学者。他以美是“意志于最高级之完全客观化”为基本点提倡美育。他认为发展人的无个人功利的情感以消解由追逐欲望而带来的痛苦是美育的根本任务,由此进而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2.蔡元培是近代美育卓有成效的倡导者和躬行者。蔡元培美育思想强调“教育家欲由现象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他给予美育如下界定:“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美育的功能是去除个人私欲,达到感性与理论,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的解决。在最终归结点上,他又以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乐”观念将康德美学思想重新整合。蔡元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中国传统的伦理教化的思想模式对西方现代美育观念进行同化,将康德作为指向人的目的必由之路的审美,部分地转向了道德领域,最终又指向了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理想——救国,即改造社会的功能。33.王国维、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伟大创新意义在于,在一个历史转型的时代,由引进西方美学思想而体现出了现代审美意识——审美的自觉。以上为2010年2月5日笔记1.3现代美育观的内涵一、现代美育是感性教育为主的教育1.在审美过程中,对人的教育主要不是以思维为特征的认识过程,而是情感的表现与升华,是主体生命意识与本质力量的激活与呈现,是情感的体验、涵育,同时在体验中生成、创造着新的情感和意识,进而达到对心智的启发,走向精神的解放与升华。美育是主体性范畴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将审美价值转化为教育资源。现代美育的宗旨应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生的关注,其最终的目标是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2.在现代美育中,强调感性教育,意味着对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的重视。3.人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也是美育的核心——审美育人。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发展人的感性能力,保持个体活泼的生命力十分有意义,否则人便失去创新的动力,主体价值便无从实现。二、美育是创新教育美育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它指向人的生命力的不断更新与实现,它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有可能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三、美育是生活化的教育1.现代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的三位一体,贯穿于生活的整体过程中。2.现代美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3.在日常生活化的活动中过程,将青少年日常关注的对象做为重点问题,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保护感性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从而走向全面发展与完善。以上为2010年2月10日笔记1.4现代美育的特征一、美育是直接的无功利性与间接的功利性的统一1.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快乐,美育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2.美育严肃的功利性意义、价值是在充满愉悦的非功利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二、美育是过程与目的的统一1.现代美育是一个主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与一般的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功能、价值、目的都是在于过程之中得以实现的。2.对学校而言,美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几个特长生,得几个奖项,办几个展览和几台汇演,根本的是艺术世界中,作为主体的全体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活力的自然感发和个性化的创造性呈现过程。三、美育是人的解放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作为美育核心的审美是一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本身就意味4着一种“建构”,审美的建构表面看来是以直觉方式存在的,但其背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它们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制约着主体的审美活动。以上为2010年2月14日笔记第二节美育的功能2.1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我国现代学校普通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二类:一类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的传授和社会生活常识、常规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能使用必要的工具,掌握基本手段和技能以适应生活;另一类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日常人生活经验的体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前者的任务是训练技能,后者的任务是培养人自身,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在实用层面上的延伸,二者之间应是一种互为补充,并行不悖的关系。二、美育作为发展人的审美潜能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1.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2.可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上为2010年2月20日笔记2.2美育在个体发展层面的功能一、在审美过程中,个体的感性世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对象,达到对主体所受到的压抑的摆脱或超越。这种情感不是与理性构成对抗,美育更不是提倡反理性和反道德,甚至不道德,而是通过个性感情的解放促进自我的生长,完成理性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构成对理性自我、道德自我发展的补充和促进。二、审美过程是被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的过程。2.3美育在社会层面的功能一、美育的过程就在于把个体情感的创造性表现和人类共同声音的回响恰当地沟通起来,使人体能保持他自身的独立性,有对自我个体存在的清晰而良好的认定,养成积极的自我感觉,并为社会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美育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情感和社会意识是一种个性和社会相协调的情感要求与价值观。以上为2010年2月23日笔记2.4美育在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层面的功能一、审美是人类的文化活动,美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的形态。现代科技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更新、更多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扩展了艺术表现手段,加强了艺术效果。审美的泛化,也影响了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二、51.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由艺术欣赏、创作练习等途径,以审美的视角,全面地了解人类创造的丰富的文化成果,不仅理解纯粹精神性的艺术产品,也要理解审美的技术产品,以及带有实用价值的现代设计艺术。初步感性地将审美理解为人类的文化活动之一。2.学校美育还可以利用艺术创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并尝试建立审美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寻求、尝试、体验技巧与情感、工具运用与内心体验、感悟的融合,体会创造过程的乐趣。三、美育文化功能之一就是要恢复人在工业文明中丧失或被压抑的这种天性,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复归自然的怀抱。以上为2010年3月7日笔记第二章美育与人的审美发展第一节美育与人的审美能力1.1审美能力的意义与特征一、审美能力:是指成功地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审美意指力、审美构造方式、情感投射能力、艺术理解能力诸要素。二、审美能力的特征1.审美具有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情感性。审美能力结构中,情感的体验和表现都处于审美能力结构的中心地位,它贯穿了整个审美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组织秩序和结构关系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对其背后的意味的把握。它是以直觉体验的方式不需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感性层面上达到对对象内涵、意味的整体把握。以从情感的表现与升华中创造意义和价值。2.审美能力具有创造性。3.审美能力的表现性。三、审美能力的意义审美能力是青少年审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他们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上为2010年3月19日笔记1.2审美能力各构成要素及发展一、审美意指能力1.审美意指(又称审美态度)是指使心理活动以审美的方式指向一定事物的意识指向能力。2.简单地说,审美意指就是一种无直接实用和个人功利的观赏态度。3.青少年美育工作要注意保持和发展儿童时代的审美天性,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调节意识指向,以从事不同的意识活动。二、形式构造能力1.审美形式构造能力是指在审美欣赏或艺术创作中,将各种感性材料组织成为一6个有机整体的能力。2.审美构造意味着把感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的、直观的、有情感意味的审美形式。审美构造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青少年在客观世界中发现和挖掘美的事物,创造出有审美价值的观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