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策略一、专题复习的内容的理解。1.专题复习要探寻专题知识共性、规律性的问题。专题复习并不是简单把涉及该专题的知识点收集整合到一起,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专题的每一个知识点,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比如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所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我们可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围绕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如何实现民族的初步繁荣富强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我们可以从现代化的角度去认识近现代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等等。2.专题复习要做到近现代史贯通,中外史联系。比如三次科技革命专题,既要关注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科技革命推动政治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先进的社会制度又为科技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又要关注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认识到列强侵华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专题复习还要关注专题之间的横向联系。一般专题的确定是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把同类的、分散的知识高度概括。所以专题之间的横向联系是从专题内容的角度来认识的。比如如中外改革和革命,中外思想解放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外改革和革命与中外思想解放这两个专题之间就存在了联系。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专题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专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中外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中外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中外思想解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等。4.热点专题,现实问题历史化。中考历史试题不避热点问题,同学们要关注热点专题,把现实问题历史化,学会知识的迁移。比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一热点,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从世界史角度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开创的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认识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等。二、专题复习中要做到的几件事。1.课上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理路,善思多思。2.勤动手,善总结。要动手去归纳总结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总结规律性认识。3.学中练,练中学,提高能力,改变眼高手低的毛病。4.做题过程中要做到答题规范,力求文字表述的准确规范。三、专题复习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打乱主题的顺序,构建知识体系,加强中外史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律性、共性的一些认识。能够熟练准确规范的完成相应的训练题。(编12下一页一、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高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平时重理解,考前重记忆,只有烂熟于心,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较贴近现实生活,导读框中的小故事、课文中的地图、图表、文物、人物名言、艺术品、邮票等都可以用来设置试题情境,我们在复习时要多留心。二、梳理专题,回归课本。在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纲要》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历史知识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有利于学生总揽全局,又能以小主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如我们在复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从50年代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九十年代外交及二十一世纪处的外交等几个小主题入手,这里面又可联系到与美国、日本的外交关系,纵横联系,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在专题复习时也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三、关注社会热点,抓住时代脉搏。“知古通今”、“以史为鉴”。2006年各省市都以大量热点问题来考察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且很多题目都是以新闻题材为切入点,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人认为今年会一如既往。建议大家关注去年高考结束以来的时政新闻,如2006年10月胡锦涛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本政要在“慰安妇”问题上的态度、最近温家宝总理即将访日等,并联系历史上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在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等事件。四、关注整数周年的历史事件。南昌起义(1927年)、七七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193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1987年)、香港回归(199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欧洲共同体(1967年)等。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和技巧的训练。1.平时做到审请清题目的限制成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中心语、答题方法(说明、论述、简答、列举等)、分数等重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2.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有的放矢;根据分数答题,有序答题;格式规范化,要点序号化,内容重点化。3.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建立错题档案库。在与同学、老师探讨解题思路时,做到举一反三。总之,在复习时我们要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网络,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在高考中才能高效地发挥!历史复习备考的安排和策略一、指导思想:以鄂尔多斯历史中考说明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本、教参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手段,以全面提高中考成绩为目的。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强化备考研讨。备课组定期组织总复习研讨活动。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进一步明确中考的知识范围要求和考试的方向趋势;还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把握试题的设计思路、考题的形式、难度及变化等;集体研究每本书、每一单元的复习内容,分工完成复习内容。另外,要科学判断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复习的目标要求。坚持集体备课,讲总复习研讨课,确定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索科学高效的总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三、深刻钻研课标,明确教学精神,复习有的放矢。我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对2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能力考查目标、命题依据、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考说明精神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必需逐词逐句地学习、推敲其中的意思,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与复习。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理原则。这些都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正确的指导方针。所以教师要在课标、考试说明的指导下,整合教材、教参,编写出《双向细目表》,备课时做到方向明确、考点准确、深度适当,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为复习时处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复习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历史复习内容的概貌,掌握复习的基本线索,将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学习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加强反思认识,及时调整教学。四、复习安排和要求:(一)第一轮复习——单元复习,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本单元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掌握每一单元掌握的考点。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导学生加深对重点的理解。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基本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二)第二轮复习——纵横比较,构建知识网络,深化思、讲、练。纵观我市历届历史中考题,发现对专题知识的考查很重视。而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掌握不系统,认识不完整的情况,只知道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却不能将具体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认识,分析问题时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因而造成答题时思路狭窄,要点不全。所以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以单元复习为主,侧重于细节和各个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经过系统、全面地第一轮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纵向线索也理清了。但横向联系还没有构建起来。为了把知识纵横贯通,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的复习,具体操作重点强化“思”“讲”“练”三个环节。“思”:指系统的运用教材中文字与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现象,其共性是什么?让学生能够理清和掌握相关知识间的脉络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讲”:此时就要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精讲通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讲授不同类型试题的答题思路和要求,即通法。“练”:此时练习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注意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同时要强化答题规范和细节训练。总之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三)第三轮复习——全面演练,回归课本。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全面感知中考,轻松迎接中考。同时,留出一定时间浏览一遍课本。第三轮复习一开始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利用课文结构、大事年表和“知识提要”等,提取所学知识;抓核心内容,抓关键词、句、段,或概括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等方法。(2)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教学生按时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会归纳、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一些热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审题能力的训练。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题方法要加以介绍和训练,要训练学生认真、细致、准确地审题,(4)加强答题速度、应试技巧和合理分配时间的训练,(5)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实时进行心理调适。中考历史采取与政治同场开卷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中考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综合。虽然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大部分同学对所给的题干、材料、提示等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在具体解答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要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就要有正解的复习策略。一、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学生手上多、乱、杂的资料和试卷让学生在考场上无从找起,徒耗时间。所以要以教材为本,选好一本复习指导用书,要求每一位同学备齐所有课本,把它放在书桌的一角,充分利用时间的边角碎料,随时翻看,哪怕是无意识的,熟悉课本和抓住每一课的框架,识记提纲和要领。对于平时在课堂、练习、考试或老师补充的新知识点,要做好“移栽”,记录到教材或复习用书的相应的知识点处,这样在考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