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源●清明节的典故●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与清明节有关的谚语●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来源●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约清明清明的时候,正值春天,并不是每次都是春雨绵绵,也可以是阳光明媚。这时候,与朋友、同学一起出门感受春天!去玩啦清明节的典故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下重耳,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宋)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僧子曰《郊行即事》(宋)程颢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清明有霜梅雨少(苏)◇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清明响雷头个梅(浙)◇清明冷,好年景(辽、冀)◇清明暖,寒露寒(湘)天气预报啦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踏青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扫墓扫墓去啦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故事是这样的: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