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例1:《摩擦力》(1)分析内容标准句型结构,寻找关键词(第一步)。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限制词),既动宾词组,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例:《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3页关于“摩擦力”条目有如下要求: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关键词:行为动词——了解限制词——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核心概念——摩擦力动宾词组——了解摩擦力。(2)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第二步)。。扩扩展展可可采采用用概概念念认认知知图图展展开开、、词词汇汇意意义义展展开开、、理理论论概概念念展展开开、、或或教教师师经经验验展展开开等等方方式式,,教教师师可可自自行行决决定定最最佳佳的的方方式式((第第二二、、三三步步))。。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第2、3、4、5步)。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结合钻研教材和学情分析,界定出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对核心概念进行分解。①学生分析:在学习“摩擦力”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接触,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对于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感到为难。②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通过探究实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很好的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并且运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这种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也是认识上高层次的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的空间;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介绍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介绍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也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因此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是:①摩擦力的定义;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③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3)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三步)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考究《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及水平层次,对行为动词进行分解。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通过描述“标准”的行为动词来判定学习水平要求的基本层次。通过描述“标准”的行为动词“了解”,可以判断对摩擦力的要求是最低的“了解”水平。据此即可为选用相应类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基础。相应类型的行为动词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50页“部分行为动词界定”为参照。了解所对应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说明、识别、列出、列举、举例说出、表述、比较、简述、对比、复述、陈述等。下面是第二、三步的扩展结果行为动词(了解)的扩展核心概念(摩擦力)的扩展描述、说出、说明、识别、列出、列举、举例说出、①摩擦力的定义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表述、陈述、比较、简述、对比、复述等③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4)形成剖析图(见图)(第四步)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学生对象不同要求的行为动词的程度不同)。针对课程标准的关键词予以展开、扩展之后,由于行为动词和名词被剖析为多种可能,必然会出现多种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如何确定最终的组合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专业判断。教师应依据教学经验与专业素养,将所展开的概念聚焦到最适合学生学习、最能满足学生需求并能适合自己的教学的重要概念上。然后,再将这些概念按某种逻辑(如三维目标、水平、程度、类别、数量等)进行重点组合。此步骤宜注意的事项如下:1)选取重点组合应评析不同领域目标在同一学习阶段的横向衔接、分析同一领域目标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纵向连贯;2)重点组合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3)不同教师因其学生、学校与个人经验或特质的差异,选取的重点组合会有所不同;4)相同教师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因学生学习状况与需求的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的重点组合。重点组合可作为拟定学习目标、确定评价任务与设计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如,我们可以将“了解摩擦力”最终确定的3种重点组合形成如下剖析图。(5)确定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程度(第五步)针对知识点,顺次细化,确定三维目标(实际上也确定了课堂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了解说明陈述说明什么是摩擦、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摩擦力在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托和中介。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针对每一知识点,应该首先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然后,进一步分析,设计行为标准以便于评价。案例:摩擦力三维目标分析对于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依据课标的要求,“摩擦力”这一知识点属于了解水平,应该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应该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应该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能用它解释有关现象。在此节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摩擦现象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通过探究得到的,涉及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此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中涉及到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通过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树立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6)采用三维一体的表述格式,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课时教学目标(第五步)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分析,可将摩擦力一节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为:1)观察有关摩擦的现象,能说明什么是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能陈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归纳结论。3)通过实验,能说明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各种方法,能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比较两种摩擦;感悟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