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美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ChapterFourArtofthePeriodofQin-HanDynasty(公元前221年-22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战国的孕育催发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正式确立。可惜好景不长,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建秦至公元前206年秦子婴投降刘邦,秦政权只维持了十几年。但开创封建制度之功,以及为封建文化奠基之功,永昭史册。汉承秦制,两汉四百多年的统一局面,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兴地主阶段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是朝气蓬勃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封建经济、文化以奴隶制无法比拟的速度飞速发展。美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筑、雕刻、工艺、绘画、书法等等,全面繁荣。秦汉建筑实物虽多已不存,但通过文献记载及少量遗迹,可知其规模也是空前的。西汉开国宰相萧何提出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成为汉代以后二千多年来中国皇家建筑的最高的美学准则。秦汉雕刻尤其是始皇陵兵马俑、汉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成为秦汉大型纪念性雕刻的杰出代表。这成千上万的大型雕刻,好像一下子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令世人耳目一新。因为在秦代以前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大型雕刻作品。它们为后世中国雕刻树立了写意与写实两种风格的典范。秦汉工艺美术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精神风貌,华贵、粗犷、质朴。其中尤以漆器、织绣工艺最为突出。秦汉绘画迈上了历史的新台阶。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真实性、广泛性是空前的。汉墓帛画更显示出汉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巧。秦篆、汉隶继商周金文之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第一节建筑SectionOneArchitecture,SculptureandCraftsofQin-HanDynasty一、建筑从史书记载看,秦汉城市建设规模巨大,后代相形见绌。周代建筑已经奠定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主体建筑居中、前朝后寝、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等等。秦每破一诸侯国,就令工匠原样仿造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即咸阳城的北高坡上)。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造骊山陵、盖大宫殿,至二世亡国,无时休息。咸阳城的规划,仿像天宫。城中建信宫(即咸阳宫),象征天上的紫微帝居;引水贯通都城,以像银河,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星)。渭水南岸修阿房宫,象征二十八宿的“营室”。咸阳城内建筑以阿房宫规模最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像天阙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秦咸阳宫复原图西汉时期宫殿建筑,首推长乐、未央二宫。长乐宫修建于楚汉相争之际。未央宫修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未央宫以前殿为主体,殿内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长乐宫是专供太后居住的,位于长安城的东北隅,北面与明光殿连属。宫城周围约一万米,内有长信、长秋、永宁、永寿四组宫殿。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在长安西南修建章宫,属于园囿性质的离宫。其中有凤阁,脊饰铜瓦,又有井干楼和置仙人承露盘的神明台。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02年夏,在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秦代简牍二万余件,同时清理了秦古城,填补了湘西地区乃至全国秦代地方古城考古的空白。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鸟瞰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中心建筑复原二、雕塑1.对外文化交流与秦汉雕塑秦汉雕塑规模之大、艺术之精前所未有。始皇陵陪葬坑内出现成千上万与真人差不多大小的陶塑作品,制作精美,形象个性鲜明。文献记载或考古发掘的实物,没有关于秦代以前进行大规模雕塑活动的材料。我以为,这除了一千多年来青铜工艺提供的经验而外,秦代工匠吸收了古希腊雕刻技巧也是重要原因。雕刻因是工匠的专职,故史书无闻。但西方魔术杂技、鸵鸟蛋已明载史册。2.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处,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发掘的兵马俑坑距墓1.5公里,1974-1976年共发掘三处,最大的一号坑总面积有12600平方米。按1、2、3号坑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应有武士俑7000多个,驷马战车100余辆,战马100余匹。兵马俑差不多与真人马等大,按始皇生前的实际阵容排列。秦始皇陵外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全景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用泥质灰陶制成,俑头和身躯四肢分开制作,然后套和,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进行彩绘。彩绘的颜色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等,艳丽而丰富。雕塑手法采取捏、塑、堆、贴、刻等多种技巧。形象塑造既注意整体概括,又注意细节刻画,可谓“至广大、尽精微”。1980年在始皇陵西侧约20米处的陪葬坑内又发掘了两辆铜车马,铜车马个体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完全仿真。铜车马均加彩绘,以白色为基调,配以朱红、粉红、紫、蓝、绿、黑等色,与金银饰件相配。1993年又新发掘了兵马俑坑,出土了几千件兵马俑和上万件铜兵器。并发现了着彩兵俑。铜车马俑局部铜车马局部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与希腊雕刻比较,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中国雕刻所特有的装饰性和绘画性,此特点是商周青铜工艺留下来的传统。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3.汉代雕塑汉代陵墓雕刻与秦代的相比,简括雄浑,整体感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始皇陵兵马俑要求如实再现秦始皇统军征服六国的强大威势,写实手法最合适。秦集六国能工巧匠于咸阳,人才济济。陵修成后,大部分能工巧匠被坑杀,汉塑水平自然受到影响。其二,秦汉文化传统不同,秦继承中原周文化的朴实。汉为楚国之后,而楚文化充满了对宇宙的奇异幻想,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汉代大型陵墓雕刻也已发现,数量也很多,但个体比秦俑小得多,整体看来似乎也不如秦俑精致。汉代大型纪念性雕刻,以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墓前石刻为代表。这些石刻是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前140-前117年)建造。雕刻家强调整体效果,对原石稍加修饰,省去细节,近看是兽,远观是石,感染力极强。霍去病墓前尚存大型石刻十四件,题材有马踏匈奴(11)、跃马、卧马(12)、卧虎(13)、卧牛、卧猪、卧象、野人、野人搏熊(14)、怪兽食羊、石蛙、石蟾、石鱼(两件)。均采用象征手法。其中主题最为鲜明的《马踏匈奴》,高168厘米、宽190厘米。表现一匹肃立的战马踏倒仰卧在地、手持弓箭作垂死挣扎的敌人,像征性地歌颂霍去病的战功和他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霍去病墓前石刻之《马踏匈奴》《跃马》是用整块大理石雕成的,只雕出马的大形,细部则用淡浮雕加阴线刻画,简练概括。霍去病墓前石刻之《跃马》《卧虎》,是用整块石头雕大形,虎的四肢及皮的斑纹,以深浅不同的阴线表现,让人感觉虎皮松软似可触摸。霍去病墓前石刻之《卧虎》《野人搏熊》着力表现力士的强健和勇敢,二者扭打在一起,力士双手紧紧搂住熊身,熊张口咬住力士的下唇不放,力士张嘴露齿以牙还牙,熊后腿直伸,使尽浑身力气。然而力士虽显出忍耐痛苦的神情,但内含必胜的力量。不失为杰作。霍去病墓前石刻之《野人搏熊》汉代陵墓陶塑也有大批发现,如推测为西汉文、景时期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墓的随葬陶俑群发现于陕西咸阳市杨家湾。为一个以骑兵为骨干模拟送葬的军阵,排列于最前面的六个坑内的是583件骑兵俑。其后四个俑坑内,有步兵俑1800多件。各高44.5-48.5厘米。这些俑均为模制,彩绘保存完好。1984年于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坑,探明兵马俑总数达4000个以上,发现四处埋有骑兵等兵种陶俑的坑,初步揭示了军阵的基本布局。从出土文物的规模来看,此墓应为王侯一级。兵俑个体较小,高仅34-43厘米。均为模制后烧成,然后着色。两墓出土的兵马俑,其艺术性较始皇陵兵马俑要差。1990年夏,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渭水北岸的阳陵(汉景帝陵),发现大规模陶俑群。初步估计,阳陵埋藏陶俑在四万件左右,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西汉早期陶俑群。陶俑面部刻画细致,面型圆润,有一定个性,一反汉代雕塑类型化的传统,为汉代雕塑史增加了光彩的一页。2002年11月,在山东章丘市又发现了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马头呈枣红色。牵马人呈灰色,其个体大小与徐州狮子山者近似。汉代陶俑中值得特别加以介绍的还有下列几件: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俑”。在一长方形陶盘上塑造了22个人物形象,计有杂技俑4人、舞俑2人、乐队8人(残缺1人)、指挥1人、观者7人、突出表现乐舞、杂技时的热闹气氛。这组陶塑制作手法古拙,但缺少精彩的细节刻画。在已出土的西汉小型彩陶俑中,这是首次出现的乐舞杂技俑群。四川出土的两件说书俑,非常精彩。一为站式、一为坐式。坐者赤足裸上身,左腋夹手鼓,右手握鼓棒前伸,屈左腿,抬右腿。方面大耳,满额皱纹,大鼻硕口,眉飞色舞。站立者赤裸上身赤双足,缩颈扭腰,一手捏鼓,一手持棒似在敲击。眯着双眼,咧嘴吐舌,神情滑稽。两件说书俑均头大身短,比例夸张,神态活现。四川出土是站式说书俑四川出土的坐式说书俑大量的汉代动物陶俑,也多能传达出各种动物的形神。用于殉葬的木俑趋于类型化,无明显动态,面部亦无明确表情。刀法简练,形体概括,色彩艳丽。与战国木俑一脉相承。汉代青铜俑出土数量不如陶俑多,但不乏精品。位于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末年张君将军夫妇墓出土了一批青铜车马仪仗俑,包括铜马39匹,铜车14辆,铜武士俑17个,各种奴婢俑28个。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铜奔马,它表现一匹飞奔的马,落地的后蹄踩住了一只展翼的飞鸟,马的动作轻盈,一点也没有伤着小鸟,倒像是飞鸟承托起奔马,一起翱翔在半空。马的体型完美匀称,整个重心都落在踩飞鸟的那只足上,完全符合力学。这件铜奔马个体不大,长45、高34.5厘米。称得上是一件杰作。“马踏飞燕”铜奔马三、工艺用来装饰生活的工艺美术,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大发展。其中青铜、玉器、陶瓷、纺织、漆器、造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1.铜器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推广,铜器的神圣地位被打破,不再扮演主要装点礼制的大角色,而是充当装饰人们生活的小角色。正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制作得更加精致,如铜镜、灯、樽、炉、车、云南滇族的铜鼓、北方匈奴族的青铜工艺等。秦汉铜镜总的发展趋势是精致化、世俗化。背面的纹饰带三圈五圈不等,有的在纹饰带间穿插一圈或两圈文字(铭文),以表达人们的美好心愿。秦代及西汉初期铜镜还沿用传统青铜纹饰,如蟠龙、蟠夔、蟠虺、蟠凤、云纹等,但这些纹饰都经过抽象化、图案化,写实成分基本已经没有了。西汉中期以后,这些纹饰渐渐废弃不用,代之以草叶、云气、涡纹、乳钉、绳弦纹等。西汉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享乐之风的漫延,铜镜花纹装饰也日渐富丽,花纹题材有四灵(龙凤龟麟)、禽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镜形以圆形者为多数,也有方形的。镜背面纹饰核心有圆形、方形两种。纹饰核心为方形的圆形铜镜称之为规矩镜,如“规矩禽兽镜”、“规矩四神镜”、“规矩五灵镜”等,其中的精品多为少府所属尚方官手工场铸造。制作纹饰的手法有刻画、镶嵌、浮雕等,东汉中期以前流行前两种,浮雕纹饰法产生并流行于东汉后期。斗兽纹镜秦直径10.4厘米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此镜为罕见的秦镜珍品,它继承了战国时楚镜的风格,铸造精美。昭明透光镜西汉直径1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镜纹样简洁质朴,以铭文作为装饰主题,作于西汉中期。此镜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能产生“透光”效应,故称透光镜。镜正面微凸,打磨光亮,当光照射在上面时,其相对的墙上会映出镜背纹样的影像。研究实验表明,这是由于铜镜在铸造冷却、研磨时,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肉眼不易觉察的微小起伏造成的。透光镜亦被称为幻镜、魔镜,发现甚少。鸟兽规矩纹镜东汉直径15.8厘米,重566克河南洛阳谷水八十七号墓出土河南洛阳博物馆藏规矩纹镜是汉镜中相当精美的一类,“规矩纹”与四神、禽兽的组合是新莽至东汉前期最流行的铜镜图案,而其变体又延续流行到东汉未年。“规矩纹”的寓意如今已难确知,但相信同当时风靡的五行学说、神仙思想有联系。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各自代表了春、秋、夏、冬四个季节。这种纹样也盛行于汉代,但它们不仅见于铜镜,还大量装饰在瓦当,石刻等上。骑马龙虎画像镜东汉直径18.3厘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